我与科幻的回忆:我的科幻人生

我与科幻的回忆:我的科幻人生

作者:布吉岛岛主

我这个人,从小对书本杂志感兴趣,每次去小镇街上买东西的时候,我就直奔新华书店看书。后来母亲也习惯了,上街就把我放书店,她转完了再带我回家。

那个时候,我还对科幻没什么概念,漫无目的的瞎看,看的最多的是《小学生导读》,每月一期的小儿童杂志,漫画笑话时事科普杂文都有,应该可以说是内容丰富,这是我小学最主要的阅读来源,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我至今还收着小学六年的《小学生导读》,只是这杂志装订不牢,遗失了许多封面。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去了外地打工。我叫他每次回家给我买点书,他照做了,带回来的主要是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少年万事做》,还有《外星人的奥秘》一类的猎奇丛书。我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带回来的书内容良莠不齐,现在想起来着实是没啥营养,主要的作用还是开启了我对宇宙星空还有未知奥秘的想象。家里淘汰下来的老冰箱成了我的书柜,我把这些书都放在里面。

大概在我九岁的时候,我的一个表哥,他当时应该刚上大学,送了我一本《海底两万里》,扉页上他亲笔写着“书是知识的海洋,希望你能在找到属于你的一片岛屿”,这是我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鹦鹉螺号和尼摩船长的冒险,失落的亚特兰蒂斯,通俗而有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从此对科幻小说有了浅浅的认知。后来我让父亲给我带些科幻小说,他不太懂,仍旧带的是科普书,只有一次他带了一本《波利亚的月亮》,封面是极其暴露的男女,内容非常繁杂,我看不懂,就收了起来。后来我知道了,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克系小说。

乡镇小学生的暑假是很闲的,做完暑假作业以后基本就是自由时间。那个时候,地方台的影视频道会在每天下午和晚上播放电影,大约是叫《电影930》之类的节目。晚上的电影专场我很少看到过,小孩子睡得早,眼皮子熬不住。通过电影节目,我接触到了科幻电影,看的最多的就是《终结者2》,从来不放1和3。然后是《人生遥控器》和《地心游记》一类的,最后就是李连杰的《救世主》(又译《宇宙追缉令》),这部电影我那时只看过一遍,但是给我的印象最深,我想大概是里面十几个李连杰很酷,包括电影名字也很有逼格。

2001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宇宙追击令》在美国上映
2001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宇宙追击令》在美国上映

我是在县城读的初高中,初中是私立的,压力比较重。不过我是走读,周末照旧泡在县城的新华书店里,用于课外阅读时间太多,这多少影响到我的学习成绩。我在书店里蹭完了郑渊洁童话全集,还有《查理九世》之类的儿童冒险故事,各种放在书店的漫画和出版的网文,杨红樱还有传统外国名著一类则是基本不感兴趣。童话故事看完了,我从书架抽出来一本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科幻小说是这样子的。

《飞向人马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正式开启了我的科幻读者之路,在这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寻找科幻小说。

大约初二的时候,我在学校门口的书店角落里找到一套无人问津的书,封面写着两个意义不明的字-“三体”,那时候是2014年。我确认了一下,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就掏出20块钱买下来了第一部。金黄色的森林里分出两条路啊,但我选择了一去不归的那一条。

《三体》这套书又一次拔高了我对科幻小说的认识,这时候我才想到,卧槽,原来科幻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大刘小说中的宏大到浪漫的叙事和冷峻的文笔,使我深感震撼。然后,我把后两部《三体》买回了家。

进入高中,我依然是走读,只是换了居住的地方,离新华书店远了许多。在高一的寒假,我在学校对面的报刊摊子上看到一个熟悉的logo和名称,这是《三体》上面也有的。于是,我正式成为了《科幻世界》杂志的读者,认识了阿缺,张冉、犬儒小姐、钛艺等科幻作者。同期,我偶尔坐公交来到市区新华书店,看到了科幻专柜,又认识了何夕、王晋康、刘宇昆、哈努·拉亚涅米等作家,开始了书柜里科幻小说的积累。我相信,每个班都有一个负责借书给全班看的同学,我就是那一个。

我的科幻写作之路是非常简短的,在看《三体》之前,我就因为网络小说的关系,手写了十万字左右的网文式幻想小说,还有一堆奇怪的世界观设定。看过《三体》之后,我又手写了十来万字的机甲小说,还常常与同学分享。开始追《科幻世界》以后,我就不再写小说了。我想,有些人,还是适合当读者。也许我会再重拾创作之心,但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了。

在离家一百公里的地方我读完了大学。进入大屏手机网络时代,我大学生涯的纸质图书阅读数量反而少了很多,主要阅读以网文为主。不过,在网络上我成为了《科幻世界》杂志QQ群的管理员,开始了另一层面上的“科幻事业”。在大量的科幻群聊里,我认识了各种各种的网友,千奇百怪各具特色,还成功与科幻世界杂志社联系,举办或者协办过一些活动。关于这几个点就得另外写一篇文章了。总而言之,我和这些五湖四海的科幻迷的联系还持续到现在,而我也觉得我这些网络上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如今我工作一年了,我打开电脑,写下本文的最后一段话。

这就是我,读书很杂,毫无目的,一个普通的年轻科幻读者。但是,汪曾祺说“只要是书,翻开来读读,都是有好处的,即便是一本老黄历”,也许这些日子里乱读的书会在某一天给我带来收获。

2023年4月5日,笔者摄于家中
2023年4月5日,笔者摄于家中

原创文章,作者:我与科幻专栏小编,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我与科幻专栏小编的头像我与科幻专栏小编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3年9月6日 上午9:03
下一篇 2023年9月8日 上午10: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