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读者交流会:《临界》中的未来科技幻想

2020年4月8日,科幻作家郑军受邀在科幻爱好者QQ群进行读者《临界点》新书交流会,由群主小威主持,群友发问,河流整理内容,视经同意授权至官网。

小威:科技突飞猛进发展,人类可能很快来到一个临界点,今天请到科幻作家郑军与大伙聊聊“高科技犯罪“与人类近未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近未来,随着基因技术、AI应用、脑科技的发展,人机合体,脑机合体或将成为可能选项之一——当人类与科技联系更加密切甚至融为一体,是否意味着超人类的诞生?超人类若当真出现,是否会对我们这些原始自然人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将我们这些自然人淘汰掉?与此同时,伴随着科技发展,各种高科技犯罪应运而生——高科技犯罪的根源在哪里?科学家应不应该有个底线,应不应该受到法律约束?目前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是超前还是滞后?

现在,有请郑军与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看法——作者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不影响群内成员拥有自己的观点。欢迎《临界》作者郑军。

Q1:高科技罪案调查处真的存在吗?或者类似的组织机构。

郑军:国内外都有,我在小说里介绍过一些国外的,国内的没有指明,也不方便指明,所以就用高科技犯罪调查处这个来指代,其中有些案例就是国内外这类机构查处的。

Q2:未来科技犯罪会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郑军:高科技犯罪只是一个手段,至于说动机有这么几种,一个是纯粹的利益和权利,再有一个是科学家自己那种发明创造的欲望,我在小说里重点写后一种,因为这是不为外人所熟悉的。比如说把人的大脑亮出来,去实验上面的功能分区,很多心理学家都想这么干,但是伦理上不允许。为了权利为了金钱这些是其他小说写的,比较俗套了,我主要写后一种,很多学科都有自己的理想化追求,比如说基因编辑,对人类进行基因编辑甚至做出超人,这个领域里边的尖端科学家真这么想,他们甚至会写在书里边,至于会不会做,除了中国那一例以外现在没公开过,我不排除会再有。

一家唯利是图的公司,一个或者一批疯狂的科学家,偷偷搞出某种发明。由于失控,最后伤人害命,危及社会——这是科幻的老套路。几十年前,这类故事人们看了也就算了。那时候,科幻中那些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离现实还很远。人们走出影院后会长出一口气:别担心,不是真的,只是科幻故事。

时代变了,科技成果不断推出,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基因编辑婴儿,阿尔法狗战胜人类最强大棋手,转基因安全,网络诈骗……一次次新闻事件提醒并引发人类思考,一些科幻作者也将目光投向科技犯罪领域。

在科技犯罪领域,立法往往是滞后的。通常是出现问题后才会想到弥补漏洞——法律总像乌龟一样爬在现实后面,而科技发展却像猎豹一样跑得飞快……以上这些,会促使我们更深入的去考虑高科技犯罪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既有现实层面的,也有科幻层面的。

现实层面,是一个个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例;科幻层面,则是人类若任由科技突飞猛进发展而不加以约束,在近未来,是否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比如人类是否会利用基因技术改变自身面貌?是否会与高科技产品进一步结合而产生新人类或超人类?我们这些自然人是否有朝一日会被淘汰等等?有了这方面的考虑,剩下的就是如何将其形成作品的问题。

我设想了一个统一监管机构,虽然现实中它还不存在,但是一些国家,包括我们,都已经初步建立起监管机制。临界中涉及的生物科技、航天、信息技术这些领域,实际上目前也正是各国监管的重点。
监管的目的,一是解决法律滞后的问题,二是解决监查效率的问题。法律工作者多由文科院校培养,缺乏科技素养。现实中涉及高科技的案件越来越多,危害不断加大,而文科方面的法律工作者可能存在天然短板……文理是否应该分家?文科生是否需要更多的具备科学素养?理科生是否需要偶尔抬头看看世界,适当加深一些人文精神?如果科学技术失去人味儿,是否会变得像野兽一样疯狂?

科幻的主要目的可能是提出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来共同面对和思考。欢迎大伙加入今天的讨论。比如通过基因改造技术,从出生便与普通人不同,寿命会更长,身体更加健康,智商更高。

现在的科学界并非主流科幻描写得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更清楚科技成果的危害,也有自律自管的诉求和尝试。在中科院2008年发布的科研自律公约中,甚至有发现危险实验可以举报的条款。

在临界最后三部里,每个故事中都有自动举报的科技人员。这是老式科幻没写过的故事,也是新一代科学家的写照。我在70后、80后、90后的科学工作者身上,已经看到了这种迹象。他们不仅要搞科研,更在思考这样做的意义。科技发展需要有效监督,这是《临界》想要表达的主题。

高科技犯罪问题比较麻烦,因为法律比科技进步要滞后得多,比如说现在化学实验室经常会发现新的化学体,这些化学体的监管问题法律是跟不上的。再比如说克隆人,现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了,如果明天就有人说他做出克隆人来,我都不意外,但是这个问题到底犯不犯法,到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

还有一个就是人头离断术,就是把一个人的脑袋放到另一个人身体上,这个现在最早的实验就是在中国做的,当然是一个预备试验,是用两具尸体做的,至少在理论框架上已经完成。

科技一直对人类社会发生冲击。你们的年纪如果不到20岁,可能感受不到网络的冲击,我是1999年上网的,一路上就看到网络给我们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冲击,其他科技也是一样。这其实是一个拉锯战,1000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禁止过很多新技术,比如说火车,汽车,电视等等,都曾经被某个国家禁止过。这个名单非常长,如果都写下来的话,你们看后会觉得是笑话,因为绝大部分东西我们现在都在用,但是在当时他是被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甚至在欧洲曾经禁止使用浴缸,带下上下水道的那种。现在的伦理的缺陷已经很明显了,只是大家还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改。

实际上黑客带来的损失比小偷小摸大的多,这就是法律滞后的问题,一个抢劫犯抢不了几个钱,但是黑客能造成几亿元的损失,现在法律惩治还是相当宽松。

事实上还是有法律控制的,比如说现在是禁止私人造导弹,造运载火箭,运载火箭香港几个学生拿几十万块钱就造过,类似这类发射没有执照都不允许进行。国内有好多民间宇航爱好者,几个人在一个工棚里头弄火箭。可以弄出来,但不允许发射。

现在私自发射火箭是要判刑的,各国都是这样,美国是2008年发给私人宇航牌照,中国是2014年,只有有牌照的人才能搞私人发射。现在连原子弹的制造原理都是公开的,个人完全可以设计初级的原子弹,只是私人买不到核原料。

私造武器能形成威慑的最大可能还是病毒,现在的DNA编辑装置可以放到桌上,也就是放在一个车库里,在美国有很多这种俱乐部,大伙就在那编辑基因玩,可以制造荧光水母之类,根本不需要多少钱。对高科技的管控很多是走在法律前面的,实际上是以政令措施来完成的,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修改法律要走很漫长的程序,而现在技术几年就能升级,人类第1次给基因测序花了30亿美元,现在是1000块钱。两三个人就能做,关在一个屋子里就能完成。其实都在他们那个领域都不算高科技了,现在只是没人允许做。2009年实验室里边已经能够人工合成非典病毒了,那是3万个碱基对,用计算机就可以排列出来。

2018年那个基因编辑婴儿的事件,当事人后来判了刑,但是在法律上是没有根据的。我这就是我在小说里面写的情节,虽然知道他犯了事,但是却没有法律条款约束。如果较真的话,他们都是不犯法的。所以我在小说里面给这个调查处还虚构了一个法律组,他们一天到晚找法律条文,这些情节可能看起来比较枯燥,但他其实就是现有法律有关高科技犯罪的一些规定。

Q3:未来最大的问题是高科技犯罪还是阶级固化?

郑军:其实科技发展是解决阶级固化最大的力量,中世纪怎么消失的,是工业革命。第一批资本家都是使用新设备的下等人。

这个趋势一直存在。每次阶级固化,因为新技术,就出来新人物。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人,都是新技术出来的新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高科技,但是现在,电力,汽车这些都是普通人使用的。

Q4:未来假如诞生“超人类”是否会对普通人类存在威胁呢比如通过基因改造技术,从出生便与普通人不同,寿命会更长,身体更加健康,智商更高“超人类”是否会与普通人形成冲突?或者日渐取代普通人类?或者社会将没有普通人类的一席之地?

郑军:超人类主义是现在一些人的追求,在国际上有一个超人本主义协会,就是组织大家干这个事情,他们还在美国推出过总统候选人,我在小说里边就以他们为背景写过国际超人协会。我接触过他们在国内的一些人。

这实际上是一个大趋势,任何新成果最开始都是由少数人使用的。我年轻的时候装一个固定电话,要花半年的工资。

Q5:强者毁灭弱者是绝对的吗?

郑军:其实在现代社会,强者无需毁灭弱者,因为强者不和弱者争夺资源,一个人成为强者,主要是他发现了新的技术新的经济增长点,他是给整个社会做大了蛋糕,然后从中分自己那一块,并不是像封建社会蛋糕只有那么大,谁多切了别人就少切。
现在虽然强者更强,但是所有的弱者都比以前生活要好得多,比如现在的农民就远远超过70年前的地主,也就是说现在人们的贫困和强弱都是相对的,但是以前的贫困是绝对的。我小时候还过过那种贫困时代的生活,那个时候在农村是没有卫生纸的。现在中国已经没有人过那种生活了。

Q6:能否看作是现在人类没有资格使用更高等级的科技,在这个宇宙科技的发展一定有一个科技发展的最高速率。

Q7:谈谈贫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阶级固化。

郑军:精神上我觉得就更没有了,封建时代那种固化,它是从仪式上,从语言上,服装上各方面都固化,普通人盖的房子不能比皇室高,现在完全没有这种规定。

阶级固化这个词在年轻人中间很有吸引力,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穷人,所有的学生都没上班,没工资没收入,肯定都有穷人的意识,但是等你们到40岁,你们中间很多人就成为强者。

Q8:弱者对强者来说只是需要另一种管理方式?

郑军:因为封建等级社会已经消失了,人不是被强制在一个什么身份上,努力了会慢慢成为强者。强者如果来自经济危机破产了,经营不善破产了,也会成为弱者。

中国社会是远没有西方固化的,就拿科幻界来说,我们跟美国科幻作家搞座谈会,他们都是白头发的,我们这只有王晋康老师是白头发的。中国现在还是年轻人容易出头的地方,尤其女性,全世界白手创业的女性中间,中国人占一半,专门有这么一个排行榜。

群友:现在的经济是共享型的,穷人更多是无法实现经济自由吧,这还是会一代代传播的。穷人比起被消灭,更可怕的是无法翻身。

Q9:您在写作时有没有考虑过以AI为半载体从而使人的寿命延长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是以半载体形式,一半时间是你在生活,而剩余时间都是AI替你管理,那它的长生跟死去有区别吗?

郑军:其实考虑过。呃,现在在地球上很难实现,因为数字生命其实是需要很大能量的,比如说现在的比特币,挖矿机需要放在四川那边水电比较便宜的地方,因为耗了相当大的能量。将来每一个人的独立意识肯定就是一个区块链,而且比比特币复杂的多,全世界的电力可能只能供一个人的数字生命维持。

Q10:AI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否会衍生出自主意识,是否可能会出现欺瞒人类的行为?

郑军:不会的,aI只是一个逻辑算法,人的自我意识并不产生于逻辑算法。不要说人,老鼠,苍蝇,蚊子都有自我意识,它们是由生存所决定的。

计算机在80年前的发明,现在的计算机速度比那个时候高无数倍,但是80年前我们怕蚊子,现在我们还怕蚊子,而我们并不怕现在的计算机,因为我们知道,虽然蚊子在这80年里面没有进化,但是它仍然会钉我们身体吸血, 而计算机无论怎么进化,它都不会产生生存的欲望,这个才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也就是说,你让它做什么它会去做,但是它自己并不会想到它要做什么。

Q11:作为一个缺少社会阅历的学生,如果在自己的作品里去描写经历社会已久的成年人的世界,甚至是高端阶层精英的斗智斗勇,是否会显得别扭?一部作品能否获得较高评价,除了作品本身质量过关外,也和作家本身名气存在巨大关系。

郑军:单纯就一部作品而言是这样的,但是这个作家的名气是哪里来的呢?我认识的作家没有一个是文二代,也就是说他们的父母都不是作家,都是做其他行业的,他们是自己从无名作者一路写出来的。

Q12:在科学界,是否存在非政府组织在秘密研制高科技武器情况,有没有这方面的具体例证?私人航天技术能否在可预见的近未来实现突破

郑军:这个问题其实是本系列的核心。实际上,很多民用技术都可以转化成武器,并且成本十分低廉。小说中描写民间自造原子弹,自造导弹,现实中都有人尝试过。他们主要不是恐怖分子,而是科技发烧友。我和中国一些火箭发烧友还有接触,几十万元造简陋的火箭完全没问题。如果不管控的话,秘密制造一枚类似二战中德国V2那种精确度不高的导弹,一百万人民币就可以解决。而且大部分零件是民用品,各国政府主要管控其中要害部件。

另外,生物武器是最有可能失控的。非典病毒一共三万个碱基对,2009年已经能在实验室用全人工方式合成。现在的基因实验室已经可以在车库那么大地方运作,并且花不了多少资源,很隐蔽。所以,对这些科学实验进行管制,已经是当务之急。

Q13:人机、脑机并联技术有多大的可行性?

郑军:这个问题也不错。它是科幻的一个传统题材。在科幻史上,这类故事有很多。典型的是《机械战警》系列。主人公莫菲是个受重伤的警察,靠脑机接口来控制机械身体,凭借更强大的能力执行警察任务。刚上映的《阿丽塔》,主人公已经把除脑之外的所有器官都换掉。

1996年出品的《星际迷航》(8)《第一次接触》中,”博格人“把所有智慧生命用计算机并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生命。这里的博格人就是赛博格”Cyborg“,意思是”义体人类“,就是除了脑以外,把肢体尽可能换成机械电子装置形成的新人类。

现实当中,脑机接口技术已经不完全是科幻点。目前通过脑机接口,人们已经可以初步控制物体做简单移动,或者调换电脑界面。它原本是种医学技术。类似霍金这样的患者,以后会通过成熟的脑机接口恢复生活功能。但也有人并不从医学角度看待这种技术,他们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打算直接在患者头骨上钻孔放感应器;人机接口能不能往人脑里载入像电脑病毒一样的东西,控制人体。把你身上所有的粒子全部复制下来,再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建立……

其实有想过如果真能将原子任意重新组合,就像写文章时组合文字一样简单,只要有足够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存储下数据,就可以做到粉碎重组。所以我觉得意识这事很模糊。我搞不清楚,不知现在科学能否搞清楚……如果能做到原子重组,我觉得细思极恐。

之前还看过一篇文章,瞬间移动就是把你粉碎 然后重新在另一个地方组装,但机器出错误了 你没有被粉碎…那么,你还是你吗?当然这篇文章肯定不严谨,只是个设想。

Q14:如果一个人在一瞬间被粉碎,又在另一瞬间被重新组合,人的意识是否会存在?

郑军:《机械战警2》里的那个大反派RoboCain更有影视上的“魅力”,,抽取其大脑和脊椎封装在容器里,然后放入机甲中,这样“换躯体”就像“换衣服”一样。

Q15:人类和机械结合,是不是能实现永生?

郑军:死亡会带来快速的文化更新。人可以看作细胞,社会可以看作人体,如果细胞永生,那么人将会永生,于是这个社会不在进步。

Q16:科技变革导致的阶级固化不会因为超人类的出现导致彻底固化吗?

郑军:其实历史上有些人活到了今天,他们真正实现了永生,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比如希腊的诸位先贤,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我觉得永生是文明意义上的吧,个人的永生在时间尺度上根本不足挂齿。

Q17:如果人类通过机械实现永生了,那社会会不会变革,只有富人和高智商人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郑军:感觉大家是比较年轻的,你们到一定年纪,就不太喜欢永生了。甚至连长寿都会觉得乏味 。比如,你六十岁退休,然后会再活一百年咥。将来更多的人会选择安乐死。。因为不再有生活的愿望。还有就是过度医疗。人越老花的医疗费越高,并且没有生活质量。除非是特朗普,拜登这些人,才想多活几年,他们还能干大事。我认识不少退休老人,到八十基本上没什么念头了。过低质量的老年生活,是人们不希望的。

另外,大家都是在一个地球的范畴内考虑资源问题。其实人类不仅有一个地球,还有一个太空。只是人们并不认真思考太空资源,只是把它娱乐化。小时候看看太空题材科幻小说,大了以后不再想开发太空的事。

群友:永生会造成思想固化,阶级固化,政府,社会和民众都不会愿意看到。自己活了那么久,没有自己那个时代的同类了,人为的寿命差异势必会产生纷争。

如果死亡永远不痛苦,应该不会现在就不愿意生存了吧,死亡的存在使得生命产生“意义”。以后说不定会向往死亡,所以不如幻想死亡。只让有价值的人永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是感情化了?也许,生活水平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可以让延长寿命的医疗成本反而变得不再那么高。

人会死两次,一次是埋入土中,一次是被世人遗忘。永生的方法有两个,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这可是科幻小说的硬核点。如果能把人的思维注入到机械当中呢?就是类似于一个载体。洛克给出的解释是,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三观和说话行为的方式最能代表他。永生应该有这两种概念吧:

1.维持目前人体功能

2.衰老到老年一直活着

有一个问题,如果能做到衰老到老年还继续活着,为什么不能不衰老的时候继续活着(永葆青春)。

我之前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和机器并不存在最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人是碳基,而机器是硅基。那么可不可能,制造出一种碳基计算机,把将死之人大脑连上计算机,将生前的记忆,语言及其他人格数据导入到碳基计算机中储存。有机会可以将这些数据导入由克隆技术制造的全新躯体中,就能让一个死去的人”复活”。

Q18:怎么看待目前技术大停滞这个问题?

郑军:技术确实有大停滞。因为基础科学停滞了。而基础科学停滞,是基础科学比以前昂贵了。每个时代基础科研的费用都在上升。便宜的科研以前都搞过了,以后越来越贵。能搞基础科研的国家和机构都少了。不再有群众运动。群众能搞的是技术,不是基础科研。

如果把今天人类科技成果总量算成100的话,那么人类达到50是哪一年?人们都觉得那很遥远,其实就是2000年。仅二十年人类科技成果就翻了一倍,这个速度还在加快。我们这代人去世前,人类科技成果还会增加十倍左右!

于是,科学界就出现了一个临界点概念。过了这个点,科技成果就成了大迷宫。不光社会不知道,政府不清楚,科学家自己都不知道同行在做什么。这是很危险的。

现在,阻碍临界点到来的瓶颈恰恰是人脑本身。人类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信息,大约每秒30比特。这是全世界各种文字的平均值,说明人脑解读信息的速度就是这么快。但如果把人脑与电脑并联,速度就难以想象了。电脑从八十年前产生到现在,速度已经增加了万亿亿倍。

而且不可能所有人都能与电脑并联。能并联的人最初肯定很少,他们就与绝大部分普通人形成了客观的冲突。这种现实问题并不遥远,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它的发生。

任何一门新技术,它的发明者是主动方,普通大众是被动承受者。主动方必须要为它设计好伦理道德前提:为什么这么做是好的?社会为什么应该接受它?拒绝它又有什么坏处?这些问题发明人要先想清楚。可惜,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很少考虑这个问题。

群友:根据目前的制度,新产品高概率出现在有钱人手里,除非出现爆炸性的创新。但是爆炸性的创新相对的也需要更加多的资源和实验去投入,而这些资源也被资本主义社会牢牢的掌握在极少部分人手里。就算下层人民有所创新和发展,为了推广还是需要和贵族有钱人进行协商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们现在所应用的一些理论基础都是在19世纪20世纪发展出来的,自21世纪以来基础科学好像并没有很大的发展。

Q19:如果科学失去人味儿会酿成怎样的恶果?

郑军:这个问题不错,很深入。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科学无疆界,但科学家却有国界,探索无极限,但科学有底线——科学首先是为人类服务的。

近代科学最初和人文是一体的,发源于近代的人文教育。早期科学家为了更客观地认识世界,有意在研究中排除善恶美丑这些价值观的干扰,科学逐渐与人文分家。

发展到现在,科学著述都以客观中立为原则,反过来可能会造成个别当代科技工作者不关注人文价值的缺陷。

另外,近代科学是按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这个顺序陆续成熟的,每两大门类之间相隔差不多一世纪。这就导致科学体系“先物后人”,“重物轻人”。这种缺陷不光体现在研究成果中,也体现在科学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中很多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缺乏温度。这些也在科幻小说中有所体现。

个人认为这不是科学家的特点,这是科学家的缺点!这也不是次要问题,小问题,没有价值观的引导,不知道为什么要搞科学,就不能真正搞好科学。这些也是我创作《临界》系列时要表达的问题。在各种侦探故事的背后,是一群人在为科学树立价值观而努力。

群友:如果反过来让科技的成果直接对接至人民,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研究,虽然可能出现出大量的问题,但是怎么也会加快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吧。

郑军:科研还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成本会越来越高,这里有一个规律叫做科研经费的边际效用递减率,比如说牛顿伽利略那个时代不用花什么钱就能做科研,然后他们把简单的自然规律就发现了,接下来就得再花更多的钱去发现复杂的自然规律,轮到今天的我们,尤其是中国,前面便宜的研究都让别人做完了,我们只能做贵的研究。比如实践1号卫星,这个实验只用了一周时间,但是花了5亿人民币。不要说穷国,几大国都玩不起很多次,美国那个测量引力波的仪器大概是几十亿美元的样子。为什么基础科学现在停滞了,这就是关键,相反应用技术有很多在车库里就能够研究。现在随着科技发展个体对整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了,个人能支配的物质资源比以前大得多。

Q20:关于虚拟和现实。

郑军:关于虚拟和现实,我觉得如果搞不清就不用在意,因为即使是梦,它也是发生过的,你在梦中的喜怒哀乐也是切实感受过的,只不过做梦的时间往往比白天醒着的时间短而已,还有一点,梦境可以重组,而现实是连续的。

Q21: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概是以什么方式进行?

郑军:我觉得我们就处在第4次工业革命当中,它会继续扩大我们对能源和材料的支配,比如说海洋资源,这是我们人类基本上还没碰的,而且在这个领域,中国其实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现在信息技术的革命弄得眼花缭乱,晃了很多人的眼,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能源和材料上面有进步,那是硬进步。

Q22:人类社会如果像蚁群一样,放弃个体的利益会不会更好?

郑军: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从小时候看星球大战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答案是完全不可能,因为独裁一定要在很小很贫困很狭窄的国家范围的才能实现,地方一大,人一多,资源一多,这个就实现不了了,更何况是几百几千个星球。

Q23:人的智慧是本来那么高,还是随科技的进步而变化的?

郑军:人的智慧确实有着不断的进步,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佛林现象。这是发现者的名字。他专门研究智力测验,他发现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用同样一份智力测验测的孩子,分数不断的提高,以至于隔几十年智力测验的版本就要升级,也就是说现在10岁的孩子可能跟50年前12岁的孩子一样聪明,至少从智力测验版本上能体现这一点。

看以前的影视作品,我们也会有感觉,看四五十年前的影视作品,看100年前的文学作品,我们会觉得那个时候的人们比现在单纯幼稚,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比以前聪明了,比以前的身体也强壮了,我们现在承担的责任却比我们的前辈要少得多,过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六七岁基本上就要成婚了,成为大人了,担当起成年社会的责任,而现在到二十七八都还没有,这个反差才成问题。更高的智商,更高的技术,没有对应更高的责任。

Q24:人的身体将来会的半机械化,甚至大脑的机械化(脑机结合),那么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界限之外,这个人就已经不是原来的他(这个问题有点像忒修斯之船)

郑军:其实人之所以为人,重点是我们的行为,我个人是个行为主义者,也就是说评价人完全靠他的外在行为。比如说一个老年人当他需要有人陪伴,需要有人扶着他走路的时候,是他儿子扶着他,还是一个半机器人扶着他,还是一个机器人扶着他,我觉得没有本质区别,重点是一个人得到了关心和照顾。

Q25:现在的科幻作品对现在和以后我们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实质性的建议吗?

郑军:这个应该说是具体的科幻作者,因为科幻作品是由个人来创造的,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只能就具体人来问,每个人对生态问题的看法并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生态问题最终是由科技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的。今天这些技术可能消耗的资源比较多,产生的污染比较大,但它们都是中间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中间技术,将来都是要被更好的技术所取代的。

就我个人了解的科技前沿,这方面的技术资源并不匮乏,科技越发展消耗的能量其实越来越少。比如美国达到世界第1名的时候,它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比现在印度要差很多。

有些人说不能因为破坏环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其实那些人是找一些借口,他们并不是为了环境,而是单纯想阻止工业文明。工业革命到现在200多年,有很多人是仇恨它的。他又不好明说,他们就找了各种理由,现在他们集中找环境的理由。你会发现这些人关于环境,关于生态的讨论都是文艺化的,他们会拍一个北极熊病死的照片,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北极熊的数量现在是历史最高峰。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关于环境污染的影像资料,其实是七八十年代的,比如说满天的厄烟尘,各种的污染等等,是七八十年代拍的。现在的工厂早不是那个样子了。这种思想在西方俘虏了很多人,他们工业革命搞得早,因为技术进步而受损的群体比较多,他们就把这股气发泄在工业和科技头上,生态保护是他们都能找到的一个借口。

你会发现欧美国家还剩下的那一部分农民都不支持生态保护,全国的穷苦农业都不支持。他只是城里的一些富人去支持,比如说在中国提生态最强烈的是香港大学的一帮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最终使用的陆地面积差不多半个地球就够用了。并没有像生态主义说的那么夸张。

大概在2050年,全世界80%的人口要进入城市,城市占陆地面积只有3%。到那个时候,自然保护区会比现在大的多(开拓宇宙新定居点的速度够快,环境污染就找不到你。)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只不过是一二百年之间的一个过渡事件,是因为技术发展了,但是又没发展到很高造成的。

你们将来从事科研,就是要把现在的各领域的技术发展到更高更高的技术,更减少消耗,比如说纳米技术三d打印等等,比现在的制造业要绿色的多。现在资源和产品比大概是100:1,就是我们用了100吨的资源,大概造出一吨的产品,将来这个比例会高得多。

前面有一个朋友说太空技术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其实不是,人类已经具备了在近地空间利用资源的全部技术条件,但是没人开这个头。因为开始要有一笔很大的资金投入,比如说几千上万亿美元。投入了之后,人们就会在近地空间形成自己自足的状态。然后反哺地球。

克拉克在《天堂的喷泉》里写道,将来人们主要是生活在太空的,地球上只留百分之几的人,生态基本上都恢复,因为人类不再需要地球这么一丁点儿的资源。我支持他这种看法,我也会用小说来把他的这个观点具体阐述出来。曾经我认为美国能挑这个头,现在看来美国已经放弃了,很可能由中国来挑这个头。

现在第1步的技术是廉价发射,目前的发射成本是达不到要求的,因为每一次发射都相当于一个手工式的活动。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要求。廉价发射的目标是把发射成本降到现在的5%以下。现在有几个技术路径,一个是可回收是火箭,一个是在恢复美国的航天飞机。一个是空天飞机,一个是电磁炮发射,所有这些都会让现在发射成本再降低几十倍。美国航天飞机原来打算一架飞机用100次,结果所有的5架加在一起都没发射100次。不过那是70年代的技术,现在如果再造航天飞机,肯定会比那阵好得多。

其实在科技这个方面,提人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总是有一部分人,或者具体说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先做。航天也是一样,全世界大概有几百万,上千万人着迷于这个。他们中有很多人签了协议,就是如果真能把他送到火星,可以不用接回来。因为单程比双程要简单的多。

人类到底为什么要上太空,到底哪些人想上太空以及他们能不能上太空。这个事情以后是不能指望政府的,可能会指望民间团体,跨国公司等等。其实航天真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贵,你们看到的国营航天,它是因为都是很大的国营集团在做,你们到北京航天城里面去,你会发现房子和地加起来几千亿元打不住,这些沉淀的成本都折合在发射成本里面。

民营航天完全没有这些沉淀成本,所以都很便宜,丹麦人打造的火箭就是在一个仓库里面打造的,人要竖着塞进去,但是他真能打到平流层。

火箭发射这个东西一开始都不允许民营搞,民间你要能发射火箭,你就可以制造恐怖袭击,所以都是军方在搞。过了21世纪,有些国家开始分流了,他们把一些技术,低端技术下放给民间去搞。像马斯克,还有贝索斯做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高端技术,而且他们要租用美国宇航局的发射台,光发射台就不是私人能搞得起的。关于航天这个领域,将来可以发展很多题材。

现在的科幻题材一写就空洞,我觉得应该往现实拉近一些,多关注一些现实中的科技前沿。现在的科幻题材其实远不如当年多,那个时候关注科技前沿,既然科技前沿非常多,科幻题材也非常多,现在反而是只关注一些科幻圈自己发明的概念。科技前沿很多,科幻圈对科技的关注越少越来越少了,我写临界的一个目标就是要突破这种局限,贡献一些新题材。当然能实现多少,那就另当别论了
対溴甲苯:人类武器顶峰的沙皇氢弹只是能让亚欧板块移动不到一厘米而已。

Q26:我听说晚年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都钻研神学,这是真的吗?还是谣言,以及目前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是否会在以后科技进步得到解释,或者是其他高智慧生物造成的。

郑军:这件事情是没有的,问题是他们也没有声明自己是无神论者,所以给人很多的误解。在国外填个人身份的时候要填信仰,信哪个教就填哪个教,连具体门派都要填上,但是无神论者在他们那里归为无信仰者。很多无神论者他们自己也这么看自己,就不写自己的信仰身份。牛顿本人是信教的,而且这个他自己声明过。他们那个时代不会有无神论者,直到1700年还有人因为声明自己是无神论者的遭遇火刑,那个时候牛顿已经是中年人了,至少没人敢声明自己是无神论者。

Q27:关于蜂群问题。

郑军:我个人觉得文明还是主要指改造环境的能力,蜂群到目前为止没有改造过环境。那里边的那种分工协作只是一个比喻,和人类的分工协作没有什么关系。至于说有更高的智慧在操控着我们人类,而我们又不察觉,这是一个不能实证的问题。既然我们察觉不到,那我们也没法证明这件事情。科学要关注的还是能够证明的东西,不能证明东西,那就只是信和不信。

Q28:穿越这个想法是谁提出来的?

郑军:据我考证,最早写穿越的是明朝的一部小说,是名叫西游补,是一个人给西游记写的同人小说,写孙悟空穿越到各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贪官污吏斗争。但这部作品没有影响到国外,国外的最早的时间旅行小说是威尔斯写的,1895年的时间旅行。

Q29:科幻群本身就是用来讨论吗?

郑军:其实早先的科幻并不讨论这些问题,早期的科幻倾向于未来学,就是讨论现实科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人文影响,现在的科幻倾向于高概念,也就是自己制造出虚构的点子,我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我也不也关注它们。我还是关注现实中的科技前沿比较多。因为点子式的科幻,那就是一个小圈子里面大家兴趣爱好的问题,走出这个圈子,你会发现社会大众并不关心他们。

Q30:这些消息都是在哪里知道的?

郑军:就是科技媒体,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知网等等。我在吃早饭,喝茶,休息的时候看的也是这些, 从小形成的兴趣。如果你每天都关注这些网站的话,你会发现现在的科幻是太贫乏了。真的是没什么想象力。一起努力开发新题材吧,现实就是最好的科幻。

部分遗留问题:

1.郑老师,能谈谈你笔下的科技工作者与现实中的科技工作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科技发达的星际独裁制国家按理讲是否可能存在?

3.现在世界可能会进入大国竞争时代,这当中出现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步会有影响吗?

4.如果有人合成超级病毒,那么为了保险起见一般也会研发出解药;如果不研发解药可能会同归于尽吗?

5.我认为这个宇宙就是假设虚拟的比如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庄周的人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醒来后他就想也许自己真的就是一只蝴蝶,而作为一个人的自己只是这只蝴蝶所做的梦。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无法证伪的,如果我们认为庄周就是一只蝴蝶,也能够完全自洽地解释整个事件。比如,我们一向用许多精确的数学定律来描述世界,而从这一点出发便足以证明我们的世界只是假设。拿最基本的欧氏几何来说,这是数学的基础,而它是建立在五个假设公理之上的,这些公理绝对是无法证明的,尽管常规的说法是不证自明。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承认全套欧氏几何,否则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无从认识。现在我可以下结论了,既然这些用来描述世界的理论都建立在一些无法得到证明的假设之上。再说,可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外星生物,按照正确的公式计算,宇宙中已经无数文明,那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过呢?或者是我们没有见到过呢?就算按照黑暗森林理论来讲,一个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他完全可以依靠,自我复制的机器人或戴森球探测其他行星,而这样也不会暴露自我行星的坐标。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其他外星文明?所以,我认为宇宙是虚拟的。

6.飞船社会可能是以后人类进入宇宙必不可少的。一个小团体,几十或上百个人,远离整个人类社会,要过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回到家园甚至可能永远回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深深的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你的亲人好友都不在身边,同时也缺少整个人类社会的海量信息的输入,同时你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单调狭小,你就会无聊,就会想你的生存是否有意义。这个时候人就会变得脆弱。碰到危机之后人就会不知所措,没有了往昔在地球上的那种镇定,这是因为缺少了精神支柱。那么在空旷的宇宙中,精神支柱如何能够构建起来呢?

7.未来社会如果脑机技术大规模应用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做到和现实环境一样 社会中是否会出现大量人类逃避现实去选择虚拟现实世界 导致现实人类文明发展陷入停滞的局面

8.一颗星球将在极短的时间,因资源开采殆尽和过度污染,而不再适合任何生命居住和存在。污染完后便离开,继续去侵略其他的星球。我自己脑洞过一种类似古代的匈奴和突厥的宇宙文明,也可以称他们为”宇宙的游牧民族”,他们大概就是一种星舰文明。类似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他们随有星球资源存在的地方而去。他们除了飞船动力和各种大杀伤性武器外,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体系出高科技,政治体系上全民皆兵,绝对的独裁统治,将有文明的星球侵占后,将自己的高污染科技搬上来,上面的生物会全被带走用作他们宰杀食用的粮食(也可能用做奴隶)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河流的头像河流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0年12月11日 上午10:27
下一篇 2020年12月18日 下午1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