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幻的回忆:我的科幻世界

作者:耐寒(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第一次接触科幻是在2015年,彼时刘慈欣刚斩获雨果奖,整个社会的科幻氛围还远没有现在浓厚。我喜欢看书,小时候母亲为了鼓励我看书,每个月会固定给我购买一定数量的书籍,某一天我照常挑书,逛到科幻区,一本书吸引了我的注意,三体?看起来挺有意思,就他了。我和科幻的缘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那一年我读小学五年级。

我已经记不清我第一次读完《三体》的感受,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绝不是一个五年级孩子能够读懂的,但我还是察觉到了这本“晦涩难懂”的书背后那宏大的世界,这也让我有了读下去的动力,在后来的数年时间里,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这本书,那时候没有手机,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我总会翻开这本书,从某个熟悉的段落读起,直到睡意渐起或是东方将明。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三体》给我带来的震撼,每此仰望星空,我都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激昂,《三体》让我察觉到,在黑夜之外,还有一个如此辽阔的世界存在,这种堪比发现新大陆的心情一直伴随着我,虽然我也曾将这本书推荐给其他人,但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跟我一样的兴趣。

忘了是从哪一年开始,《三体》突然火了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好像一个珍藏多年秘宝被大人发现的小孩子,心中既有不甘又有兴奋,但是每次与同学谈及《三体》,我总会骄傲地告诉他们,《三体》是我的科幻启蒙作,同时对他们滔滔不绝地讲起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在《三体》的影响下,我渐渐接触到了其他的科幻书籍。

在读完《三体》之后,我转向了刘慈欣的其他小说,先后阅读了《时间移民》和《2018》两本短篇小说集,在读完这两本书后,我成了一个彻底的“磁铁”。

刘慈欣的书以其特有的风格吸引着我,既有着宏观叙事的恢宏,又不乏对人性入微的把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如同刀刃般冷酷锐利的理性思维在书中交叉融合,在他的书中,时间和空间的尺度被拉长,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下,人性,人类,一切宏观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他就如同一台精准的机床,用最冷静的刀刃雕刻着每一个细节,这种思维在《三体》中达到了顶峰。

在书中,刘慈欣大胆地讨论了末日来临之际的人性与人类社会,他用逻辑化的语言——公理与推论描述了人类文明面前宇宙的真貌,这一次,逻辑推论导出的结论不是一串零和一,而是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必然的灭亡。

他似乎总对人类抱有悲观的态度,但他的笔下又不乏各种挣扎的人物,从丹柯式的悲剧英雄罗辑到为达目的用尽手段的维德与章北海,在文明濒临命运的十字路口,似乎总有人站出来指引正确的方向。他指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务,但选择意味着舍弃,任何舍弃都伴随着阵痛,选择了生存,便要抛弃其他,人类文明在这种阵痛中艰难地切割自己,一切都像百年前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指出的那样。

人类耗时百万年走出了原始丛林,我们以为已经摆脱了残酷的丛林法则,殊不知,地球之外,是一片更广阔,更黑暗的丛林,在这里,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猎物和猎人的角色,要想不沦为猎物,就只有先成为猎人。

《三体》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心中科幻的模样,更重要的是,《三体》让当时年幼的我认识到,世上还有比每天无休止的学业更加宏大的存在。

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仰望星空,每次抬头看向无垠的夜空,我的思绪越过奥尔特星云,直抵银河系中心那巨大的黑洞,从大爆炸之初到宇宙的热寂,我想到每一颗星星的光都来自遥远的过去,无垠太空中的某处,高能的粒子束在寒冷的空间中跃动着绚丽的舞蹈,某个恒星燃烧殆尽,坠入自身的引力陷阱……《三体》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棵科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时候则是在我的高中时期。

对大数人而言,高中意味着繁重的学业压力,我也不例外,某次买教辅的机会让我遇见了《科幻世界》,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科幻世界》和《科幻世界译文版》成了我高中学习间隙中不多的消遣之一,我那时更喜欢看译文版,因为能看到许多风格不同的作家,迈克尔斯万维克和索何夫都令我印象深刻,还有许多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出心裁的作品,我已记不清他们的名字和作者,但其中那些精彩的部分令人至今难忘。

在这期间我还经常去市图书馆,图书馆坐落在洋澜湖边,我每每找一个靠窗的位置,挑上两本感兴趣的书来读,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我对于赛博朋克这一概念的启蒙,张冉的《大饥之年》令我印象深刻,读完书的那个下午,我走出图书馆,连续好几天脑子里都是那个故事,还有丹尼尔-加卢耶的《十三层空间》,很难想象这本书写于1964年,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合上书,你会真正明白扉页上那段文字的含义 “也许我们真的见过,在另一场人生”

笔者家乡在湖北省鄂州市,图为市图书馆的照片。某天读完张冉的《大饥之年》,走出图书馆望着平静的湖面,满脑想的都是这个故事
笔者家乡在湖北省鄂州市,图为市图书馆的照片。某天读完张冉的《大饥之年》,走出图书馆望着平静的湖面,满脑想的都是这个故事

一些科幻影视作品也对我影响巨大,《银翼杀手2049》就像一个灰色的梦,梦里永远是雨夜,城市充斥着无穷尽的霓虹灯光和巨大的全息投影,一个男人在路上独自走着,他脸上带血,看起来疲惫不堪……

流浪地球同样让我印象深刻,为了生存,人类带着自己的家园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漂泊,这几乎就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但是这一次,没有神明帮助,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朝着那无垠黑暗中迈进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故事的最后,行星发动机的火焰点燃了领航员空间站,那绚丽的火焰照亮了地球,也照亮了中国科幻未来的道路。

看着自己喜欢作家的作品被翻拍成电影是一件让人十分激动的事情,更何况这电影还完美继承了刘慈欣一贯的风格。后来《流浪地球2》上映,观看之后我十分庆幸,这说明我们不仅仅有做出一部这样的科幻巨制的能力,更有将他系统化,工业化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科幻最需要的。

来到哈尔滨念大学,第一次见到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我大学接触科幻的起点
来到哈尔滨念大学,第一次见到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我大学接触科幻的起点

科幻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他覆盖了从上游的文学作品到中下游的漫画,影视作品以及周边等一系列配套产业,科幻的繁荣不能仅仅是某一项的繁荣,而应该是整个产业的繁荣。

我们应该看到,除了文学性之外,科幻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属性,那就是未来性与创新性,太空电梯这一概念最早也是由阿瑟克拉克在上世纪提出。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作为一种文学载体而存在以外,科幻还有其他的价值,在文学中,没有任何其他题材能在想象力这方面与幻想题材相提并论,科幻是未来文学,是一个民族对星空和未来的思考,一个不爱仰望星空的民族,断然无法写出好的科幻作品,而科幻文学正是仰望星空的文学。

毫不夸张地说,科幻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对星空的渴望。 回望我的科幻历程,三体打开了我的科幻世界的大门,在我心底种下了一棵仰望星空的种子。

在后来的十几年间,这种子不断生根长大,直至参天大树,看着中国科幻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人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但我希望中国科幻的火焰能够生生不息,持续燃烧下去,就一首歌的歌词中写的那样

“如果还有火焰,那么燃烧吧”愿中国科幻的火焰生生不息!

原创文章,作者:我与科幻专栏小编,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我与科幻专栏小编的头像我与科幻专栏小编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3年9月10日 上午11:12
下一篇 2023年9月11日 下午1: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