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到评论,从考古到办刊

从创作到评论,从考古到办刊
从创作到评论,从考古到办刊

文 / 河流

要将我过去一年半的科幻经历进行一次系统式梳理,大概就是从科幻创作评论的过程中基于科幻界现状投入到考古和主编杂志后所做的一些事情。

关于科幻,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列个十几条都不为过,主要是做着高兴。采访,办杂志,约稿收集稿件,写评论,写综述性文章,和作者们交流。其实大家都把自己当成一个科幻迷,那其实就没有太大的困难。三丰老师,吴岩老师,北星老师等等很多前辈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他们保持密切交流是获取并确认前沿信息最快的途径。

但做这一切最开始的目的实际上是从“写一篇科幻小说”到“写一篇科幻评论”再到“办一本杂志”,这其中摸索和感悟是很多,包括去年5月加入中文科幻数据库和久隆计划。

仔细想想,其实最初的目的是创作科幻小说,但没有遇到其他同行因此有些孤独,之后就干脆没写了,后来在衬衬杯投稿同时发现还有评论员的评论反馈,于是也开始写评论。写完评论之后又开始做访谈,目的是希望能扩大平台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访谈做了之后就想办杂志。

个人觉得几个名词还是有关联的,小说,评论,维基还有杂志。其实都和联系幻圈人士有关,创作小说一定程度上想收获评论,尤其是新人创作者,收获评论后可能也会萌生想法反馈给其他的作者,于是创作者也去写评论。

写评论也可能从给小说写评论转移到写长而精的书评,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评论经历就可以去参加一些评委,多看一些稿子积累经验可算是阅历的一部分。

在评论的过程中日积月累从而产生一种想法,希望其他更多人去写评论,或者说觉得写了这么多有价值的评论但又没有相应的人做保存工作,于是会对考古或平台推广感兴趣开始做访谈之类的推广活动。

做访谈,写小说,拼在一起就可以算杂志里的两个栏目,办杂志的想法也就慢慢积累起来,在考古时发现以前的科幻迷杂志其实内容较单调,内容丰富的可能就是《星云》杂志,还有《异度空间》还有《新幻界》杂志,其他的较为单一同时也是练笔作品居多,观赏性不强。

做访谈毫无疑问要做更多的联系,会想各种办法联系科幻作家和作者,慢慢发展下去联系的人也越来越多。考古上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时候必须找到当事人才能知道情况,比如一些作家在古早时期办的刊物或难以考据的东西。久隆计划是非常好的科幻收藏组织,三丰老师把很多科幻收藏家聚合 在一个圈子里,大家信息互通,互相交流考古信息。

信息交流多了又想获得第一手的资讯和消息,于是把联系扩大,涉及的圈子也多起来,这些资讯总结下来又可以成为杂志的一个栏目。

阅览国外一些经验可以发现,国内对国外科幻尤其是对科幻迷这类信息的引进特别少。如何做一些推广,是否可以邀请一些人参与翻译,又一个新栏目诞生了。具体什么内容,翻译一个与科幻迷有关的什么主题仍有待思考。国外科幻杂志有不少新鲜栏目,部分理论确实相当先进,很多理论可以说相当给人启发,想引进介绍一些国外的科幻作家作者还有一些经验等等信息,就这样又出来了一个栏目。

又想国内好像没有特别专业的对国内科幻的报道,这样又可以建立一个栏目,同时维基也可以变成一个考古栏目。接着又会发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文章其实写得非常好,但没人去看和收集。多天的考据经验对有价值性的信息求贤若渴,能保存一份是一份,于是可以集合成一个小册子,每个作者都联系下,整个刊物的大体结构就完整了。你再看群内、豆瓣或百度贴吧的聊天,甚至会有些优质脑洞和话题讨论,那就可以再建立一个栏目来放这一类的讨论收集。

当然这个过程确实很疲惫且繁琐,不过就这几次的问询记录来看,大家非常支持也很高兴能够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要是有心思和科普结合一下,或者最后给科幻迷们留一个吐槽的一个空间,又可以成立两个栏目。这也是历代科幻迷一直存在的一个特点,刊登各种科幻迷来信,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写自己的回忆也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整本《零重力报》的办刊思路就全部梳理完了,对国外科幻作家引进介绍的“焦点人物”,对国内科幻热点进行评论的“时事热点”,对高质量文章在作者授权下进行收录或约稿的“专栏”,维基就是制作的“国内作家词条”,“访谈”就选取这些天比较合适的放在里头,“科幻小说”精选优秀衬衬杯作品发表。

“创刊词译园”是清华的杨枫老师在一月初跟我提到的,他说原本想在会刊里办一下这个栏目,翻译一些国外科幻杂志的创刊词。当时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很多杂志创刊有详细介绍自己的栏目或者一些更具体的细节,这都是值得去学习的。

接着,“国内资讯”和“海外资讯”就分别收入民间或者部分商业的一些科幻资讯。可能这方面没有一个太明确的收入标准,整个人感觉重要的还是收入在里,更多的信息会偏向于民间科幻平台。“科技与科幻”就是加入一些优质的科普文章,最后一个就是“幻迷世界”了。真正的思考还是一月份左右,在这之前要么再生病,要么在住院,要么是再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有一点得说,相应文章的编审是一项比较重要且专业的工作,多年来的阅读和文本分析经验让我从某种意义上具备了这一能力。总地来说就是从小说到科幻评论,从考古到数据记录,从访谈到科幻圈人士的各种联系。但是最主要的部分还是考古。很多东西不考古不追溯历史在现代几乎完全没有记载。或许从另外一种角度上说,为了考古很多事情都必须去做,否则重要课题就永远无法完成。比如从来没有人给过系统性的整理科幻迷杂志,现在给出定义、看法还有一些见解和更深入的一些经验,后人就可以继续考古下去,很多事确实就是从无到有。

三丰老师那天转发微博的时候说这是一项基础工作,但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去做这些方面的事情。

科幻圈也确实有很多毒瘤,这个毫无疑问是毋庸置疑的。最典型的大概有两位,一位是还没正经搞科幻时遇到的,那个时候在科普领域做一些事,刚好 遇到其坑蒙拐骗。另一位到处放炮阴阳怪气,去年年底的时候被挂过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值得一提的大概是单反,他一直针对一些不公正的无耻行径进行反驳和斗争,这是令人敬佩的。

当然,在部分事情的认识上我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在录数据的时候,那次是第一次遇到正儿八经的抄袭事件,也就是李卿之的 《无主》,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竟然是说要不要把这两个发表记录删掉,现在想想确实是比较离谱的想法。实际上应该在简介里面做一个备注标记“该篇目抄袭自某作家某作品”便清晰可见了。

由于正文文章部分几乎都是一字一句的看并修改,但写的刊首语却几乎没有看过第二遍。如第三期萧星寒的“萧”打成“箫”,第四期月见“潮”写成月见“湖”,纪念刊“南京”工业大学写成“四川”工业大学,这些问题都由读者们反馈而来,而发现时往往已经邮寄打印。刊物刚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但同时大部分都是在刊首语出现,而回想了一下,写过的刊首语似乎没有怎么看过第二遍。某种意义上需要增加审核者,特别是在刊首处,让错别字无处遁形,特此更正。

三丰老师07年到15年在豆瓣上写的文章给了我不少启示,还有一些科幻论坛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全部整理了一遍。还有在零几年很火的白烂杯限时征文,以前只听说有这么一个名号,一直认为他很神秘就考据了一下,一共是办了28届,但从速写本身的角度去办征文困难还是比较大,因为大部分作者不是那么专业,要求在一小时内完成两千字甚至更多的文章,专业作家能做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最著名的大概是“慧星科幻”国际邀请赛。后来从12届左右开始就放宽到一个星期。

大概也能明白白烂杯举办者所看待的角度,最开始希望能鼓励作者去进行创作,但是只限一个小时像考试时候的作文那样公开题目确实有些紧迫了。因此最开始经常出现文章没写完无法交稿或者是半成品的情况。

说起来确实有些惭愧,之前还说因为遇到的科幻迷非常多,想把与这些科幻迷相遇还有发生的一些事情一篇一篇地回忆,写成章节的组合方式,但由于时间问题就没写出来,现在已经淡忘很多了。

考古是一个很有趣的一个工作,或许大家会觉得从外观上看很枯燥,实际上是没有接触考古加上日常繁忙的生活产生一些抵触心理,但实际上时间挤一挤总能挤出来的。

考据多了可能会有一种非常高兴或者说奇怪的兴奋感。其本身就是对考古这件事有兴趣才这样做,考出来才能完善一些缺失的历史事实,让这一方面的资料得到梳理和还原,和那些搞地质考古的考古学家差别不大。他们考据古代历史,而我们考据科幻历史。一方面方便研究者,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了解这些历史,同时也更好地去鼓励后来者。

现在我参与数据库的录入也参入科幻维基的编辑,如果一定要说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是互相辅助补充的作用,数据库提供一些大纲类的信息,维基提供一些更具体、独立于大纲之外的一些内容,这需要更多的人去做,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太多人参与进来。

先把出现过的一些事情或平台做一个大纲名称式的梳理,针对收集到的名称进行更细致的考据和整理,我看了一下科幻圈没有这种东西,因此一直在零重力科幻维基去尽力做这件事情。

“科幻小说”“科幻奖项”这几个大类中文科幻书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相关的信息和内容。我们目前真正关注的就是“科幻作家”还有一些科幻平台,在这里放了一个统称,都叫“科幻媒体”,然后就是一些“科幻大会”或者说“科幻机构”,“科幻创作者”“翻译者”“评论者”,大概也就这些是最为紧迫的事情了。

最开始提出来这些也是为了做一个细致的分类,然后再从这些细致的分类中看看哪些是适合现在做的。其实想想,最开始想做科幻作家的wiki也是因为百度百科对科幻作家的介绍简直不能看,维基百科又只有十几个。难受怎么办?就做呗。

小说和评论写多了就变成资深幻迷,多少都有一定深度同时想了解更多的事情。你发现这些在百度百科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图片或一个获奖记录,就有一种敷衍的感觉。这样似乎又和之前的话题联系上来了,其实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的,最终从一些最基本的创作、评论和翻译慢慢走上了考古的道路,又走上了办杂志的道路。

之前在向一些作家如萧星寒老师以及最近获银河奖的刘艳增老师询问杂志栏目的问题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性的意见,当然他们俩的意见刚好相反,萧老师希望杂志不要是《科幻世界》的翻版,刘艳增老师同时也在给科幻世界杂志写三体的一些评论和介绍,希望杂志里再多三体的内容,但这样一来就和科幻世界的栏目相重合了。

还有一些其他的老牌科幻迷,他们一般没有什么意见,我想可能是以前的科幻迷杂同好杂志一方面制作比较艰难,一方面难以长久不好给予厚望。

很多科幻迷其实都很孤独,所以有一段时间想办法把他们团结起来,上到科幻作家下到科幻迷,将一些文章约稿再一组合,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文学性刊物了。很多回忆都被埋藏在时间的角落里等待着后人们去发掘。

科幻同人刊物在国外评论家的眼里是科幻同好们的重要交流支柱。一定程度上,科幻作家将自己也当做科幻迷,无架子同科幻迷们交流,或许这便是“全世界科幻迷是一家”的精髓所在。

算下来一共写了三篇文章。《考据之缘》算干货,《致敬科幻迷》算流水事件线,《从创作到评论,从考古到办刊》算是对干货的系统解读和梳理,如此经验便暂时讲完。

2021.04.29

与重大幻协议张仪所聊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1)
河流的头像河流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1年4月29日 上午9:42
下一篇 2021年4月30日 上午8: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