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访谈:怎样看待维基百科上几乎没有中国科幻作家这件事

11月15-16日,零重力科幻维基联合创始人河流针对维基百科缺少中国科幻作家wiki的现状采访了各界科幻人士,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看法。

受访者:河流,三丰,赵海虹,左左薇拉,吴岩,北星,萧星寒,颜妍,科幻光年,杨晚晴,华文,Heaven Duke,寒庐不寂,MVA,梨一子,鸽子,烬雨,标准烛光,瓦力,Willow Pillow
采访者:河流

河流

我认为受四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一方面是没有人做,制作科幻维基首先要对中国科幻界有足够的了解,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整理能力,还要有足够高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肝)。在国内,这方面的人非常少,屈指可数。最近我加入了维基百科中国官方的编辑群,才发现原来现在参与到中文维基百科制作(一小部分加入了中国的维基百科组织,但不一定在中国)的人也不多,最新得到的数据是7800人左右。相对而言还是特别少,毕竟涉及到那么多方面和领域,参与到科幻维基制作的就更少了。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科幻在中国还是小圈文化。维基百科如果要创建词条,需要进行严格引用出处的考据以及较好的再复述能力。严格引用出处是指发表在一些较有影响力网站或期刊或报纸上的文章,然而这一类网站或期刊或报纸对科幻的报道非常少,至今也没有坚持非常长久的专门进行科幻新闻报道的媒体;在科幻维基的制作过程中,你往往会经常引用到其他文章的内容。维基百科有明确规定,针对于一篇文章,你可以引用一小段,但是坚决不能引用一半或以上的原文,这方面是为了避免侵权,因此必须用你自己的话去进行相关复述。

还有一点就是科幻资料的保存度低。很多史前资料都找不到了,还有一些科幻迷杂志,高校活动所获得的成果再也找不到的情况出现,这在科幻维基中是常有的事情。不过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就算保存了这方面的资料,似乎也没有什么专门用于科幻的地方可以发布保存。以前火爆的一些论坛和科幻网站相继倒闭,如今只剩下豆瓣和人人网的一部分资料保存,战况很惨烈。更多的民间科幻举办方也通常不会对活动进行相关的记载和记录,这也给维基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

缺少专门的可长期稳定运行的维基制作团体。个人的力量小,联合起来事情就好办了。曾经出现过不少科幻维基小组,可都没过几个月就全挂了,原因有这么几个:

1.时间不够
2.人手不够
3.因本身的公益性勇于奉献的科幻迷不多
4.团队资金不够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很难看到相关的科幻研究性论文和文章,无论是科幻大会的成果还是杂志期刊的发表都是这样。前者只有重要的与会成员才有,而后者需要进行购买,而我们往往会选择在知网上查看,但购买文档也需要资金。一些市面上的科幻论文或者研究集价格较为昂贵,这也给维基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要在维基百科制作一个科幻作家的科幻维基,你首先要收集好该作家的信息;其次,根据这些信息找最有可信力和影响力网站的出处,能找到多少是多少,这是个很重的费力活;最后,你会发现找了半天很多信息都还是没有对上。往往这时,当你将这样一篇词条发布出去之后,维基百科的中文网站管理员会迅速的将这些没有引用的信息删掉。

总的来说,缺乏科幻维基制作者和科幻资料收集记录者,现有中文维基网站操作不便捷,科幻迷资料保存意识以及保存度低,缺乏专业科幻媒体报道平台,科幻团体与科幻团体之间缺乏相当频率的沟通,交流与联合;再加上出圈的作者少,大部分只知道大刘和少数几位科幻作家,其他的本身不受什么关注或者在一个集聚的小圈子内多有名气,这样造成了一个非常坏的恶性循环。尽管发表的科幻作品一年比一年多,出现的征文和奖项也越来越多,但实际上中国科幻界影响力仍然低,还是小圈文化。

三丰

已有的中文维基网站(比如百度百科)本身就不太好操作,增加和修改条目都很难。中国致力于做百科的人很少,我发现一些搬运国外维基到中文维基的志愿者,其中有一个科幻迷搬了不少国外条目。https://weibo.com/1615055180/J5vEM1a0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User:Jarodalien
暂时没太多想法了,维基真的就是靠志愿者在奉献。

赵海虹

影响力大多没有出圈是事实。另外是中国科幻作为一个产业,在大刘以外的人身上都还未体现出足够的市场价值,影响力自然就小。这个世界还是资本驱动的。属于小圈子时可以纯粹,要出圈一定是有其他力量推动。对于作者创作本身来讲,则未必是好事。近几年影视化的中国科幻IP会越来越多,只要有几部稳住了,这个产业总体能盈利了,关注的人会更多。对于外围研究者也会更友好。学术界科研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显学了。

左左薇拉

维基百科这件事,除了河流说的两个原因(没有人做,小圈文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家比较难访问到维基百科。如果人们进不去花园,又怎么能在花园里种花种草呢?这个可以通过对比wikipedia和百度百科看出来。另一方面就像你说的, 国内做这方面的人很少。一件事,做的人少,愿意输出的人更少。所以也不是很意外。好在这几年科幻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外输出也多了起来,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民间组织、平台,比如说零重力科幻维基,大家都在努力挥动锄头,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吴岩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要仔细琢磨。我的想法就是大家应该认真写这个东西,但是正常情况下上不了外网,另一方面对这些东西又不熟悉,没有一个标准,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所以出来的都是一些不准确的东西,希望科幻迷们能精益求精地做这件事。

北星、萧星寒、颜妍、科幻光年、杨晚晴

我认同河流的观点。尽管对维基百科的运作没什么了解,但他介绍的情况很全面,对维基也有一定了解。

华文

维基在国内本身就不合法,为什么要去完善一个不合法的东西,这没有相关的动机。同时维基百科的中国相关内容并没有中国受众,更不会激励创作者去创作,没有受众,就没有贡献者,各类科幻百科都是迫切的伪需求,有三五十人很想要,而其他人可有可无没有需求。明显地,自建一个中文版的会更香。

Heaven Duke

维基的问题(部分隐藏的门槛)

1.引文本身意味着其本身并未脱离百科全书的基本定位,它暗示了参与编写的人的知识水平。至少要遵从学术写作的一个框架
2.译文作品的考据比较困难。

todo和validation机制

一般用以下两个网站作为数据库作为译文的考据,http://isfdb.org/和https://fantlab.ru/。

3.最大的问题是见鬼的编程语法。想把维基做得丰富,就越要堆插件。堆完插件,语法就会变得更复杂。排版也真的丑。维基样式是用HTML堆出的。可以看看国外的大神的相关书籍
GoodReads全球最大的图书评价平台,国际版豆瓣。

4.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能否直接性引用。应当优胜劣汰。

5.维基词条要有足够的长度,不然只能被看成是一个stub(在维基百科里是有这个tag的)也就是考据。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考据能力本身其实也是一个门槛。因为你在网上轻而易举就能找到的东西大多数都只是互相引用的垃圾。建议针对不同的领域或不同的参考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一批具有一定权威度的资料库与数据库,主要为参考性做提供。具体的讲就是把这一类网站在一定程度上绝对公开,大家都认可,大家都信服。

维基百科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因为它作为一个百科全书,扮演的是一个终极的信息库,其问题在于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它想同时发挥目录和百科全书的作用,但实际上它在目录的制作上其实并不上心,参与编辑的人的重心也主要集中在词条的编写上。而编写的工作量和难度特别大,小众资料就容易被忽略,权威性也要大打折扣。

相应地,在工作量巨大的背景下,编辑的人也会把这部分的优先级往后排。其为了凸显该百科全书的基本素养,会优先把那些更广为人知的知识录入。这就解释了一个我之前一直很困惑的现象。就是其实我们现在并不缺维基百科,但是分类维基百科基本上就是前赴后继地带着相同的理想一个接一个地走向沉寂。而且倒下的时候,留下来的东西也基本是一样的。看起来就像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搭建沙堡。我当时就是觉察到这个现象,然后开始觉得维基百科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就是细分领域的维基,科幻维基,推理维基,篮球维基等等。其实海外还好,人家有群众基础。国内科幻界能不能有一个称得上是fandom的东西都很难说。我在放弃维基之前做的最后一个尝试是取研究了一下mediawiki的表单。然后发现……这真的是太简陋了……或许维基可以事先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参考的。但是不一定全;同时,如果有什么问题,让大众检查出来了,可以通过某一个固定的邮箱反馈。

维基百科想要做起来,需要一个足够的初始参与人数。大多数人来做词条编辑,一开始都是本着一股冲动来参加的,关键是怎么把这个冲动稳定的维系下来。

寒庐不寂

我还是个幻迷萌新,去年从《群星》慢慢接触到现在科幻的发展,早前看过《三体》和一些短篇,没有买过《科幻世界》,我在搜索引擎上找过国内科幻作家,维基百科给的确实很少,有的介绍还不如知乎全面,比如关于陈揪帆老师的介绍。

通过幻迷群,我才知道科幻四天王是谁,但他们做出了什么贡献,所写文章对中国科幻产生了何种影响,所写题材有哪些创新之处,书写风格如何,这些资料都很匮乏。为什么我们都在对新写出来的作品投入那么多的关注,为什么评论比对的作品都是国外作家的作品,这么说有些冒犯,但大家都在回避不好的声音,或自说自话。

当你提到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也是国内科幻贡献不够(好作品稀缺),忽略了其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其他类型文学的维基百科相比,是不是因为对科幻作家的采访不够,关注不够,所以资料这么稀缺。

但纵观科幻活动的“开放性”……是真的不太开放,身边没有同样喜欢看科幻的朋友,所以我加了很多幻迷群,但和我想的不同,只有衬衬杯的群是让我最舒服的,新的生命力在这里,不在别的地方。
国内科幻的电子书发展跟不上其他类型小说,希望能看到专属于国内科幻作品的舞台,而不是分散在晋江,起点……不管质量如何,科幻在这些平台被归为其他类别就让人觉得很憋屈。

每次看到科幻作者介绍里,都有作品散见于什么什么杂志,都忍不住想问,到底是什么作品啊?能不能给个链接啊,科幻世界那么多期我怎么找啊?
还不如水木区建个文档,自动索引。

很遗憾,新人新作品那么多,但新的形式却迟迟没有达到人的预期。我今天看《咒术回战》看到一种说法,一个天才出现,将擅长的领域往上顶了一截,紧随其后的人才也层出不穷涌现出来,原来的评级标准就不再适用了。

这件事要做,时机是对的,比众筹行星发动机意义大得多。

畅想一下,在未来的某个周末醒来,我想起自己还是单身,打开维基百科,输入柳文杨,打开他的介绍,就能找到《一日囚》,而不是上微信阅读翻《科幻世界》合集,浪费时间后一无所获,感叹单身寂寞如狗。我会觉得是维基百科拯救了天下所有单身的女孩。

MVA

总之就是影响力的问题,国内科幻作为一个整体圈子在国际上认可度依然不够。具体原因涉及到作品质量、国家整体实力、读者群体的质与量等等,要改变这个局面需要多管齐下,但当务之急是提高作品质量,这是核心竞争力。别的我们要么掌握不了(国家政策、国际形象),要么本末倒置(读者量再多国内作品质量不行反倒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所以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无论哪个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工作量。但我认为目前的科幻群体规模足以招募一只数十人的有质量的百科制作队伍。所以维基百科制作者门槛高吗?其实只要有条件,别人负责资料搜集也好,但不管怎样,做这个事情需要一个组织。一个组织的工作要求其实并不高,与集体翻译什么的差不多,一般以公益组织的形式进行。时间不够、人手不够,我认为可以通过加快人员流动或更换来解决,完全可以在大群发布公告,只要把任务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个人很快就能完成大任务。大群的人员流动性也是够的,一批人厌倦了还可以换一批,也可以想一些别的鼓励办法。

第三个问题同样需要扩大组织的科幻迷基本盘。

目前的零重力维基只是个中介或者过渡,所以资金问题还是个问题,这方面我暂时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形成利益链条(开放网站广告区给科幻产业相关的公司);至于人手问题,可以在大群发布公告,只要把任务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个人很快就能完成大任务。大群的人员流动性也是够的,一批人厌倦了还可以换一批,也可以想一些别的鼓励办法。关键是怎么找到足够多的人做我们这个领域。如果公益实在不行,那我想只有物质奖励一条可走,但这又回到了商业化还是公益的问题。

梨一子

我觉得就是科幻太小众,没有热钱也没得到主流文学的重视,也没出圈,人就自然少,人少了,参与制作维基条目也自然少了,工业化不足且无相关需求。没有消费者,自然没有资本进来,所以衍生的产品也比较少。

1.大众传媒方面工业化不足
2.文学成就方面还没被主流文学接纳

鸽子

我觉得人和钱就是重点,先整个稳定的工作团队,交流和改善维基操作方面的问题等以后有余力再说。不一定要求人长期工作,适当加入新血液是很重要的,因为干公益性的事情需要兴趣与热情,热情容易消磨,兴趣也不一定能长期保持,当时的思路就是用数量去弥补质量。不过现在看来,还是要有一些比较强而有力的人当骨干。

烬雨

中国科幻维基这个东西的从无到有,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相互引用的词条以及各个比赛的官方网站的链接的权重,也不是很好判断。我不知道一个人或者其他几个人的力量花多长时间可以做到这件事,但除了想到钟天心和华文这两个幻迷以及吴岩教授实在想不到什么比较能提供帮助的人了。

再就是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很稚嫩的阶段,许多理论方面的看法在成熟体系里会被选择性地接受,但现在没有更多的纯属研究者参与进来,无论什么观点在机制上没有人反对,因此整个体系看起来就比较稚嫩,感觉只能慢慢来。

标准烛光

维基看得不多。不过确实大部分是外国作家,我觉得这个有可能跟没被翻译出去有关或者是不出名的原因。英文原文也很难找,三体在外国火的原因很大部分肯定归于刘宇昆,当然没有刘宇昆我们倒也能安利过去,但是知道的人不会很多。另外估计还跟媒体时代有关,有关跨国交流和信息交换。同时没有及时翻译过去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这也能反映出从事翻译的人数确实少。

以前新闻联播有提到科幻作家这个字眼,还有朗读者之类的节目也邀请过刘慈欣上去,只要有人写,现在媒体越来越发达,维基百科以后会有本土作家的。但还是翻译过去比较好,这个是重点,你让外国人看中文很难,所以有人写词条还不行,还得有人翻译,能让别人更了解中国的科幻作家和作品。

还有其实和看不看书也有点关系,除非网络什么都推给你,但实际上网络推给普通人的很少,最好是有人做这类视频,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单单是写书然后没人知道还是没法让别人知道,在维基上有中国科幻作家词条,但不一定等于写得好,也不代表一定出名,因为有可能只是爱好者闲着写的。

现在是不是平均很少人看书,网络媒体直接推进你手机就能注意到,感觉好像有种“传播就完事了”的感觉。传播出去就行,不管出不出名,传播+翻译成他们的语言就完事了。感觉喜不喜欢也是相对来说的,有人喜欢这个作者有人喜欢那个。不过要是在小说里的剧情涉及其他国家一些不太好的方面估计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禁止,看包不包容。我的想法就是:不要讲这么多,先翻译过来再说,看看写得怎么样,就算不喜欢,别人也知道有这么个作者和作品;没翻译出去,没人知道,看中文那也太难了。他们需要专业的译者,我们也需要(指外文翻译过来中国)万一别人写得很多涉及物理数学什么的,这翻译起来更难。

新星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科幻世界,其他都是些分散的其他出版社,业余译者也不专业,比方说我这种菜鸡……也不知道中国的译者都去哪里了,本来应该很多的但是科幻翻译只有那么一点量,讲真感觉科幻类译得少。

瓦力

对于维基百科上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幻作家,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1. 中国全职科幻作家并不多
记得“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创始人姬少亭曾经在一次会议中提到:“中国目前的科幻产业中,过去几十年中沉淀下来作者的数量只有两位数,而其中全职的人不到五个人。”我不知道这5个人当中是否包含了被称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王晋康、刘慈欣、何夕和韩松。而这四位科幻泰斗级人物虽然在中国科幻圈内人尽皆知,但在圈外知道的人并不多。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幻产业链。当一个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之后,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从版权、分发、营销、影视剧改编的系统。如果无法获得足够广泛的受众,科幻作家们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从而支撑他们成为全职的作家。这就使得很多具有才华和潜力的年轻科幻作者无法全情投入,成长为著名的科幻作家。

2. 中国科幻受到网文和动漫的挑战
相对传统科幻文学,网文无论在科学性还是文学性上都有它先天的不足。但它有更多的受众,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原本可以在科幻领域有所建树的作家(以科幻作家的身份被收录到维基百科)却投身到了网络小说的创作中。其实1926年由美国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创办的《惊奇故事》也是一本通俗的纸浆文学(pulps)刊物。而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也是以通俗畅销小说而被大众熟知的。
维基百科中国网文作家

所以,我觉得只有建立完善的科幻产业链,让科幻与通俗畅销小说有更紧密的结合。才能造就更多被维基百科收录的知名科幻作家。

3. 维基百科特殊的使用群体
和百度百科不同,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的服务器主要存放在海外。它中文内容的编撰群体大多也来自香港、台湾或者移居海外的中文使用者。所以他们对中国大陆科幻作家的了解并不多。其实,不光是中国科幻作家,其他文学的作家也很少能够被维基百科收录。而熟悉中文科幻的维基编撰者和阅读者都需要通过科学方式才能操作访问维基百科。这也大大打击了维基百科使用者的热情,减少了维基百科上中国科幻作家词条的数量。

Willow Pillow

第一是咱们的科幻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还是影响里太小了,优秀的作品有,但缺少专业和出色的译者让作品走出国门去。其实不仅科幻作品如此,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里影响力还是不足的。它和语言和作品本身质量都有关系,我认为现在的中国科幻一定程度属于舶来品,是成长在西方人的文本语境里的,那种更自我的表达缺少足够的声音让外界听到,哪怕民国时候的科幻也是滥觞于西方的,就是那篇预言到上海会举办世博会的小说。

第二就是,科幻还是冷圈,还是太小众了,缺少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这是老生常谈。现在科幻虽然有晨星奖银河奖一类的奖项帮助新人出道,但是我认为相比于同一文化环境的邻国日本咱们做的还是不够。缺少足够有效的新人挖掘和保留机制,导致除了大刘没有谁能真的写出破圈的作品。大家都是兼职写科幻,纯粹靠爱发电。

科幻在学术领域也不够受重视,大学关于科幻的学术研究好像才刚刚开展,各所大学的中文系啊学术圈啊还是没有科幻的一席之地,这个和西方也是不同的吧。

最后吐槽一下科幻的读者真的太少了,就凭科幻世界这么艰难的生存就能看出来了,我国的科幻的土壤和西方比厚度差太多了,主流文学有茅盾鲁迅文学奖之类的给作家奖励和创作的动力。科幻文学还是欠缺这么一个有分量的奖项,就是中国的雨果奖什么时候能出现。不光有中国作品参投,还有国外作品参投,那时候我相信中国科幻作家的条目在维基上一定会多起来的。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河流的头像河流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0年11月11日 上午11:50
下一篇 2020年11月21日 下午4: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