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_中国科幻的必由之路

职业化,中国科幻的必由之路

中国足球队十强赛失利后,方方面面的人开始追究方方面面的败因。但是没有人把职业化当成败因之一。尽管职业化的中国足球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是公认它为发展中国足球的必由之路。这使我想到了科幻界的情况。 六十多年前的九月,顾均正先生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集。如果顾先生能持续创作五十年,不断地积累经验,突破自我,或许也能成为与阿西莫夫比肩的一代大师。但时代并不给他、给其它科幻事业的献身者以这样的机会。于是中国科幻不断地产生一项又一项“第一”: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文革后第一篇科幻小说,……老舍先生十万字的《猫城记》出版四十年后,又有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乍看上去每个“第一”都预示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开始。其实,真正反映出的,只是中国科幻的发展进程一次又一次被打断,一次又一次地低水平重复,一次又一次地“冷启动”的悲哀。

不断地外力“刹车”,给中国科幻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我们没有形成一个能一门心思搞科幻的专业队伍。科幻作者们不仅只能是“高级票友”,而且还要时时为自己找退路。老作者把这一点当成经验传授给年青作者:别在科幻一棵树上吊死,将来不允许发科幻你干什么去?编辑们大多也只能把在职权范围内发科幻作品当成对科幻的支持,或者当成一种刊物促销手段。大家没有时间钻研科幻这门学问。不少发过作品的“科幻作者”,搞过“科幻专栏”的编辑,对科幻的接触和理解还不及科幻迷,提到科幻史上的名家名作,只能“顾左右而言它”。中国科幻就是在这样一个沙地上开始搭建自己的蜗居。

一种社会实践成为一门专业,至少要有这么两个标志: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基本概念到操作方法都谈到的理论体系。不少科幻圈里的人爱把科幻文学与主流文放在一处比来比去。我想,要比的话,先要看一到主动脉流文学有一个几千年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基础。正是这个理论基础,使搞主流文学的人有依托,有归属感。使用权主流文学看上去更是一种专业。而科幻界的人士因为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遇到外行人指手划脚,反击起来一向苍白无力。其次,要有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搞主流文学的人可以踏踏实实地填写自己的履历──我是某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或进修过某某学校的文学函授专业。相比之下,搞科幻的人总是一副草莽形象,顶多算自学成才。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搞科幻?谁也没有这个标准。没有鉴定能力高下的职业标准,也就没有投提高个人能力的目标。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这是什么新问题!早多少年我就看出来了,不是没有解决的条件吗。社会不接受科幻,你让专门搞科幻的人喝西北风去?是的,支持科幻的良好社会氛围,与职业科幻工作者的出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今天的社会环境,对科幻事业来说确乎是前所未有之好,培养中国的职业科幻队伍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科幻界里,也有一些人不赞成职业化写作,(或用在一些人眼里稍含贬意的词:商业化写作)持这种观点的人除了对钱有些不屑外,更多的是看到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位职业科幻作家–王晋康与星河的现状:在稿约压力下,他们的作品质量正在下降。于是认为,最好还是大家将科幻当作业余爱好,在没有名利困扰的情况下创作。这种观点的根源仍然是不重视科幻本身的专业性。中国的足球运动员敬业精神不强,我们从看台上请下十几个狂热的棒小伙上赛场就能解决问题吗?至于星河与王晋康的水平在下降,与其说证明不需要有职业科幻作家,不如说证明中国的职业科幻作家太少!

不要忘记,自凡尔纳起,西方科幻的大厦就是由卖文为生的人支撑的。中国科幻的发展,需要很多阿西莫夫、海因来因之类既有速度又有质量的职业写手。 (摘自《科技日报》98年8月13日)

  • 职业化_中国科幻的必由之路.txt
  • 最后更改: 2021/10/19 23:30
  •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