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媒体

科幻媒体

科幻杂志一般以线下纸质期刊或线上互联网的形式刊登科幻小说。这些小说经常是短篇和中篇小说,偶尔也会看到刊登微小说,部分杂志也刊登奇幻(Fantasy)与恐怖(terror)题材的故事。除此以外也包含刊首语、书影评、采访或专栏。

早期刊登科幻小说的杂志并没有将这些小说划在科幻类别里。最早倾向于奇幻题材的专业英文读物是1919年的《惊异之书(Thrill Book)》与1923年的《怪谭故事(Weird Tales)》,二者的编辑政策更倾向于怪谈与神秘题材,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各种杂志频出。

杂志与杂志间名字重合性相当高,要准确翻译这些专有名词与杂志名称显然要花费一番功夫,让我们先把出现频率相当高同时或有些争议的词语做一次排列,请注意,这里列出的中文译名是实际应用在杂志中后排列出的统一译名。

  • 科幻(Science fiction)
  • 奇幻(fantasy)
  • 怪谈(Weild)
  • 恐怖(terror)
  • 科学(Science)
  • 明日(tomorrow)
  • 天空(air)
  • 冒险(Venture 或 Advanture)
  • 刊首语(Editerial)
  • 故事(tales)
  • ……之书(book)
  • 惊奇(Amazing)
  • 超越(Beynod)
  • 惊险(Thrilling)
  • 奇异(wonder)
  • 惊异(Astounding)
  • 惊人(Startling)
  • 异想(Fantastic)

要提一嘴的是,部分以“fantasy”命名的杂志实际上也刊登了科幻小说,因此偶尔也翻译成幻想;由于当时是从“冒险”转向“科幻”“奇幻”热潮,然而形容它们的专有名词只有这三个,在排列组合一番后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杂志名称,详见部分国外科幻杂志及出版方译名参考表

在1950年以前,杂志一直是出版科幻小说的唯一途径,那时各大主流出版商不断发行科幻小说。在现代,纸质科幻杂志相对较少,大多数纸质的科幻小说均以书籍的形式出现。科幻杂志起源于美国,但有几家主要的英国杂志和科幻杂志已经在世界各地出版,例如在法国和阿根廷。英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杂志是《新世界(New worlds)》,最新的科幻杂志包括《中间地带(Interzone)》和《污染物(Polluto)》。

慢慢呈现出的一种趋势是,重要作品先在互联网上发表,后续再集结出版。只在线上发行出版物所需的成本可能只有一份线下杂志的十分之一,部分人相信电子杂志更有创新性,也愿意在选材上冒更大的风险。此外,该杂志具有国际知名度,发行也不是问题。线上杂志倾向于更短的故事以及容易在屏幕上阅读的文章,许多支付稿费的网络杂志也符合这一标准从而符合付费市场。

世界科幻大会(Worldcon)每年都会向最佳科幻杂志颁发雨果奖,这里又分专业,半专业和粉丝杂志。

自从1962年粉丝杂志(Fanzine)、半专业杂志与专业杂志(Prozine)的区分说法被提出后,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SFWA)也在雨果奖的评选里将最佳科幻杂志奖分为这三类并进行颁奖。

2013年起,有关半专业和专业杂志的划分又有了新规则,由世界科幻协会制定。规则明确,所收录出版物是任何普遍符合科幻或奇幻及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每年也会对出版物进行一次评定。

粉丝杂志也就是科幻迷杂志不用多说,完全公益,没有任何稿费。

半专业科幻杂志必须至少出刊四期或更多期数(无论是线上媒体还是线下实体都可算入其中),至少有一期在规定的合格日期中出现(通常是上一年的1月1日~12月31日)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 (1)向杂志贡献者(如作者)或工作人员支付除出版物本身(如打印或出刊)以外的额外费用(如编辑费或稿费,一般数额较小)。
  • (2)通常仅用于读者付费购买。

因此半专业杂志的出版和发行方通常只用付一点点稿费,而这不足以满足任何人的营生。之所以设置这一区分类型的原因是将有稿费与无稿费两种情况区分开来,而半专业杂志和专业杂志区分的原因则是稿费的高低。

专业杂志除了类别条件不变以外也必须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 (1)杂志给予的稿费为任何人提供生活中至少1/4的工资收入。
  • (2)杂志由任何实体(线上/线下)拥有并出版,该实体可为任何员工及所有者提供生活中至少四分之一的工资收入。

如此看来,就目前的中国科幻现状而言,区分专业杂志与半专业杂志的意义并不大,反而是专业与粉丝杂志还勉强可进行区分,历史上寥寥出现过几次有关半专业科幻杂志的尝试均难以维持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国内国情不同,是否一定会制定这样的标准?会不会发展出其他特殊的模式或类型?假如真的有一天要在国内科幻界制定有关专业或半专业的分类标准,相对于国外的五美分每词的专业稿费标准又应当如何调整呢?由于缺少更多的判断依据,我们暂时还尚未可知。

爱好者杂志(Fanzine)是指围绕着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运动),由业余或民间爱好者的个人或团体制作的杂志等非正式出版物,目的是寻找同好分享在某一领域中得到的快乐与兴奋感,是一种任何人都可制作的独立非正式出版物,不受审查制度和出版公司商业标准的影响。

这些杂志打印制作的数量往往有限,制作费用均由编辑团队或主编自己承担,但相对于该群体的科幻迷而言非常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纸质印刷成品的热爱、独特情怀和留恋。值得肯定的是,肯自费花钱印制刊物送给会员的主编都是有大魄力的人。过去许多刊物用非常廉价和简陋的方法印刷,直到现在仍然用容易获得的材料和最低的生产成本制作发行,板式也随着复印纸技术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少编辑设计师、艺术家、作家和其他专业人士也成为了这些出版物的关注者之一。

100多年来,爱好者们已经出版了数以千计的这种DIY出版物,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对某种主题的热爱而创作并不指望从中获利。现在实体杂志打印的数量已不像以前那样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而导致纸质刊物的衰落。互联网使内容创作更简单、分销更快捷、成本更低,同时也使读者和在线出版商之间的互动更容易,到了现在,大部分爱好者杂志已转变成了电子形式发布,少部分的实体印刷只是留作纪念意义罢了。

爱好者杂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业余爱好者小说的合集开始以杂志的形式出现。

后来科幻迷圈也开始出现科幻迷杂志,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发起的主题被认为是第一批爱好者杂志,随后在科幻迷圈子内流行又扩展到其他团体当中,慢慢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音乐世界。

现在的爱好者杂志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的几大支柱对爱好者杂志包括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凯斯西储大学等也有一定的收藏。爱荷华大学致力于科幻迷杂志的数字化,他们认为会刊在特定社会的发展和继续生活是极为重要的文物,最初致力于记录人们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在20世纪起已经被一些新的爱好者群体作为个人或文化表达的载体。

科幻迷杂志(Science-fiction fanzine)又叫科幻爱好者杂志,是由1930年代至今的科幻迷团体制作出版的业余或半专业杂志。世界上第一本科幻迷杂志出版于1930年的芝加哥科学通信俱乐部,“fanzine”由Russ Chauvenet 提出他在1940年10月办的科幻迷杂志上。1955年起,世界科幻大会(Worldcon)创办的雨果奖(Hugo Awards)每年为最好的科幻迷杂志进行颁奖。

中国科幻粉丝杂志创刊停刊时间表

目前国内可考的科幻粉丝杂志数量有164种(2022.05.26),与此同时,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科幻迷杂志的考证工作均已结束,故制作数据图进行可视化解读,可配合河流《中国科幻迷杂志发展简史》(科幻世界,2022年6月)进一步了解国内科幻迷杂志的历史。由于国内科幻粉丝杂志大多存活时间短,受限于工作等各种因素影响无法长久出刊,故将其分为六次抬升,即历史上的六次科幻粉丝杂志创建热潮。

国内第一本科幻粉丝杂志是由姚海军于1988年创建的《星云》,目前可考一共发行39期,而第一波科幻粉丝杂志创建潮在1994年至1996年。1994年12月20日,第二本粉丝杂志《银河》(共9期)由范霖创建;1995年4月,第三本粉丝杂志《立方光年》(共7期)由北京科幻联谊会创建,而此前六年只有《星云》一本杂志,科幻迷之间的通讯基本都在这本杂志上进行,科幻迷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大家也互相在刊物上互相推广,刊登各自的创刊消息,这方面叙述可见刘健《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爱好者杂志综述》(读书文摘,2015年04期)以及Dagou《我们造了一艘宇宙飞船》(机核,2019年5月5日)。

第二波科幻粉丝杂志创建潮是1998年~2000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此时正处于巅峰状态,发行量达40万册,其下设的栏目科幻迷俱乐部也多次在这一段时间内鼓励全国各地的科幻迷创办科幻粉丝杂志,有不少中学和大学的粉丝杂志被创建并邮寄到编辑部,这些粉丝杂志现在还存在科幻世界杂志社,但也因为存活时间短的问题,唯独只有这一段时期的粉丝杂志最难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本电子科幻粉丝杂志《苍穹火焰》(共7期)在1998年11月1日创刊,有关电子杂志和纸质杂志的划分以后有机会再做;高校科幻社团的刊物几乎占据了粉丝杂志总量的一半,几乎每年都有高校科幻社团出刊,日后会对相关占比及含量作出进一步阐述(社会面和学校面刊物含量的对比)。

根据陈建功和李晓东《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互联网天地,2014年3月)的划分,2006年正处于中国互联网的爆发增长阶段,这一年互联网成为媒体中的主流,国内网民用户高达一亿多,这也为第三波科幻粉丝杂志创建潮创造了条件,这些杂志大多都是在线上论坛制作的电子刊物,如飞翔科幻网的《幻翔》(共3期),大江东去科幻论坛的《边缘》(共4期)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科幻协会的《星尘》(共1期)都是这一年诞生的产物,但同样也没能坚持太久,断断续续一直到2010年结束;科幻世界杂志社内刊《异度空间》(共27期)于2004年停刊;《星云》彻底转变为科幻理论杂志于2007年停刊,而在过去十余年内两大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广的纸质科幻粉丝杂志停刊,同样宣告着电子刊物的兴起。

2009年4月,三丰主编的幻想文学杂志《新幻界》(共34期)创刊,标志着第四波科幻粉丝杂志创刊潮的开端,许多知名作者和翻译者都在这里发表过作品;2010年,同《新幻界》杂志一同举办的中文科幻星空奖颁发第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成立,中文科幻星空奖也随之被替代,可见三丰于2015年接受的采访《给岁月以奖项,而不是给奖项以岁月》(火马科幻,2015年5月25日)。

2011年,百度贴吧吧刊功能开始兴起,一小批科幻迷利用吧刊功能制作属于自己的刊物,比如刘慈欣吧《时间之外的往事》(共3期)和科幻世界吧《科幻世界吧吧刊》(共5期);2013年,有一批官方组织开始关注科幻小说,比如豆瓣阅读的《科幻方舟》(共6期)和蝌蚪五线谱的《蝌幻新时代》(共8期),而李雷的《科幻文汇》(共20期)也在这一年创刊,其带动了一大批科幻迷进行科幻创作,但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目前杂志处于休刊状态,但仍然可能重启。

值得一提的是,迟卉的《极小值》(共5期)杂志是国内科幻粉丝杂志首次向半专业科幻杂志(雨果奖划分标准)过渡的尝试。

2014年5月8日,幻想文学电子刊物《不周》(共6期)创刊,同《新幻界》相同,为这本杂志供稿的作者都是成名作家;2015年,有一批线上科幻团体互相抱团取暖,共同激励制作刊物,比如长沙理工大学荒启科幻协会的《荒启科幻》(共12期),科幻小说吧的《科幻双月杂志》(共10期),这些杂志带动了第五波科幻粉丝杂志创建潮。 2018年9月14日,科幻迷守护学徒发起“学徒文库”计划,开始整理外文科幻译至国内的发表记录,最终集合成一本《世界科幻作家作品译文目录》,中文科幻数据库内的许多译名也参考了该目录,这也标志着科幻粉丝杂志开始向资料整理的方向发展;2022年1月笔者在科幻世界杂志社的赞助支持下制作的《高校科幻协会发展史》亦是资料保存目的。

2019年6月6日,三丰为集结民间科幻评论力量创刊《星云科幻评论》(共21期);2020年6月30日由科幻世界官方三群(QQ群)的部分粉丝自主制作的科幻月报《科幻江湖》;2021年4月10日由科幻学者李广益发起的《科幻研究通讯》;2022年3月2日由天洛_奇和拉兹主办的论文月报《中文科幻论文速递》,这些刊物共同开启了中国科幻粉丝杂志的第六波创建潮,并向未来更进一步发展,但有关这些创建潮背后的故事,我们仍然需要收集更多的口述史与幻迷资料,待到时机成熟时再从杂志主创成员制作杂志时及停刊多年后的视角来介绍中国科幻粉丝杂志的细致历史。

国外幻迷David Ritter曾整理过三本有关国外科幻迷群历史的出版物,里面包含了许多小说手稿,幻迷通信等资料,也记录了很多科幻迷杂志。

对国内的科幻粉丝杂志而言,1988年至2000年期间均以纸质杂志为多,而《星云》杂志存在的19年间毫无疑问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信件交流,单这些刊物往往印量少也难以保存,有关的信件交流记录或许早已因搬家等多重原因消失在人海中;之后互联网开始逐渐成为主流,多数交流在各种论坛、微信、QQ和博客等通讯平台上完成,然而论坛早已倒闭,博客和人人网均已下线了过去的数据。众所周知,QQ与微信的聊天记录很容易因为占满内存而被清理得一干二净。

另外应当注意的是,2001年电脑才刚刚普及,智能手机在2009年普及,那时保存图像资料的方式一般是通过相机拍摄后传入电脑内。结合2001年的物价,拥有相机且能够购买胶卷来拍摄照片的家庭全国都只占少数,留下图像资料更是一种奢求。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科幻迷群所仅有的图片资料是管海寅拍摄的“中国科幻影展”系列,这些照片曾多次放在各种科幻大会上展览。

笔者联系过多位2000年~2010年的古早幻迷,希望能获取一些过去他们进行通讯联系的信件,但他们似乎只剩下脑海中的部分记忆,而要研究科幻迷,无法避开的一点就是科幻迷之间的交流,这也给目前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述史原本应当作为实体资料的补充来看待,但当实体资料完全消失只剩口述史时,我们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些取舍,着眼于目前收集到的各种科幻粉丝杂志原本来做进一步解读。

过去许多古早粉丝杂志的电子化均依靠科幻公益收藏组织久隆计划的努力完成。

小说

研究

评论

资讯

个体

除一些稳定发表科幻小说的杂志以外,还有一些常驻性质的征文,这些征文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粉丝团体发起的鼓励创作公益性质征文,由粉丝个体或团队发起,以自掏腰包的形式鼓励创作,少部分民间征文也可能由官方赞助组织比赛。征文不收取作品版权,但在经过授权后可被允许收录在粉丝杂志上,日后仍然可以投稿给专业平台和官方科幻征文平台发表,作者通过参赛往往可以获得一定奖金与作品评论,对可持续创作和写作水平都大有裨益,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民间征文稿件上刊专业杂志或获得官方征文奖项。

部分民间科幻平台举办的征文一稿多投,刷票与抄袭现象频发,相应地,这一举动往往背离鼓励创作的本质,而是骗取奖金和评论,它不利于民间科幻平台对科幻征文的持续举办,也浪费读者/民间评论员在阅读过程中所耗费的精力,更不利于对其他参赛者的公平性。但不同平台看法与意见不同,此处仅做建议,如若出现,建议予以抵制并实时公示。

此外,还有一种概念叫自我抄袭/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将过去由自己创作的作品截取一小段当做新作品投稿,由于版权问题,平台也不应接受这种投稿。

另一种是官方发起的征文,也是以鼓励创作为主要目的,但不同的是作品可能会由官方集结出版,对作品版权可能存在买断制,但与民间平台相比奖金往往要高出10倍甚至100倍,具体详见各大征文的解释说明。

目前,科幻迷钟天心对国内各大科幻征文信息进行了梳理,科幻迷东土记事将数据进行了可视化。https://mp.weixin.qq.com/s/8Qq0dUBeI9ZLJxm725B-NA

有部分文学杂志设置了科幻专栏,这里只列出目录进行记载。

  • 科幻媒体.txt
  • 最后更改: 2023/03/20 01:30
  •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