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与伪科学

科幻小说与伪科学

叶永烈先生在《走出伪科学的阴影》一文中讲述了他的两部小说的命运。其中一篇是《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情节大意为,中国科学考察队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恐龙化石,其中一枚竟有完整的蛋黄。中国科学院于是组成攻关小组,成功地孵化出恐龙,并最终将之喂养成100吨重的庞然大物。该小说发表后,某恐龙专家撰文,指出这篇小说是“伪科学”的“标本”。据叶文引述的原文如下:

“恐龙蛋,距今至少已有70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高度钙化后,蛋壳上的气孔早已不能呼吸,作为一个卵细胞,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生命特征,怎么能与古莲子相提并论呢?根据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推论而设计的幻想,已经背离了起码的科学事实。这样的幻想只能是魔术师手下的戏法,与科学幻想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了。”这篇小说及叶永烈写的其它一些科幻小说由此受到批判,但是到了1993年,恐龙蛋收藏家李广岭确实发现了一枚内腔潮湿而有韧性的恐龙蛋。到1994年,中国科学院及北京大学的学者组织科研小组,终于从该蛋中发现了恐龙DNA片断。于是,叶文认为,他的这篇小说不是“伪科学”的“标本”,而正是科学的预言;由一个专业科学家扣上的“伪科学”帽子似乎已经由另一些专业科学家摘掉了。我不想对那场劫难说什么,只是想在这里对叶老反驳的指导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恐龙

我不知那位恐龙专家看到叶文后会有何想法。如果我是那位恐龙专家。我会再次撰文反驳:用DNA复制恐龙是有科学依据的,而原小说中那样直接孵恐龙蛋则没有科学依据。仍然是伪科学。即使退一步讲,叶永烈就像克莱顿那样写到DNA又怎么样呢?关键是,一部文学作品却要被拉到“科学法庭”上去“过堂”,科学理论被用来裁判文学作品的得失,这种作法是不是科学?我认为,恐龙专家的错误,乃是僭越了自己的专业领地。叶先生的反驳并没有深入,没有提到一定的原则高度,依照恐龙专家的逻辑,头一个要被揪出来的伪科学散布者便是凡尔纳!人怎么能用大炮打到月球上去呢?即便有作者设计的“水力减震装置”,大炮发射的瞬间,旅行家们仍然要粉身碎骨。威尔斯也定会落网:人吃了药就能隐身,就能长到数丈高,这是哪门子科学?海因来因更是必须批判的,都20世纪50年代了,他还要在《双星》中写什么火星人。克拉克也脱不了干系:《2001年星际旅行》整个一部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作品!国外的科幻金刚都逃不脱,更何况中国的金刚们。

即使在科幻小说得到广泛接受的美国,这种“伪科学”的指责也是存在的。影片《失落的世界》的科学指导、恐龙专家约翰·霍纳曾对《失》发表意见认为:“我不能简单地说这不能做那不能做,那样他们就没有电影可拍了。”“当人们把虚构扔部分当成科学的时候,我常常感到很尴尬,我所做的只是尽量保护科学的利益。”

科幻小说属于文学,自有艺术的规律,不能列入科学的范畴,用科学的规范规矩它。科学家不应用科学的规范去衡量艺术。我们的艺术家也不应拿出自己的作品到专业科学家那里鉴定是否是“真科学”

有关“伪科学”的指责,当初确实被用作打击科幻的大棒。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那个政治背景早已不在。“伪科学”的指责是否就会没有了呢?看看美国人的言论就会发现,它或许要伴随科幻文艺共始终。它既关系到科幻文艺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问题。只不过以后可能出现的此类争论不会再那么生死攸关,会是正常的学术之争。关键在于,科幻作家们要在争论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否则仍然会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郑军发表于《科幻大王》98、1)

  • 科幻小说与伪科学.txt
  • 最后更改: 2021/10/19 23:30
  •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