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_简评池井户润_下町火箭

何以为家:简评池井户润《下町火箭》

剧情简介:出生于东京郊区的佃航平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飞向宇宙。长大后他成为一名出色的科研人员,专门从事火箭发动机研发。但在最接近梦想顶峰的时候,一次事故让他辞职回了老家,转而继承父亲留下的工厂。七年过去了,梦想这个词早已远离了佃,眼下他的身份是一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要为了员工们与银行打交道,与大企业竞争……就在佃几乎忘记曾经的梦想时,一场官司找上门来,正焦头烂额时,佃却从这漩涡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2011年7月14日,《下町火箭》斩获了第一百四十五届日本大众文学大奖——直木奖。作为“科幻+职场”题材来说,这部小说几乎是完美无缺的——至少对我这个外行人来说,阅读体验极为良好。对情节的安排姑且不提,无论是对高精尖阀门的生产流程,还是对企业战略、银行融资、法务纠纷等桩桩件件,池井户润确实把细节刻画得令人惊叹,而且做到了令外行读起来同样毫无障碍,这是极其难得的。

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一届直木奖具有特殊意义,因为“3·11”东日本大地震才刚过去不久。有趣的是,评委伊集院静认为,此次评审除去考察作品本身的魅力之外,还要考虑到大地震后日本社会状况的因素。而《下町火箭》正是一部“会让人萌发希望和梦想,能够激励人们为了明天而努力工作”的作品,而它的这一特点也是目前日本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但我们仍要追问:这种精神究竟是什么?伊集给出的评价实在过于语焉不详。《下町火箭》出版于2010年,即大地震之前,其内容自然与灾后重建事业无涉。这样说来,可以假设这种精神是长期贯穿于池井户作品之中的,因为多年创作的池井户已经基本生成了自己的一套写作逻辑:“劝善惩恶”的主题,跌宕起伏的情节,基于行业内细节而生成的真实氛围,智勇双全、毅力拔群的主人公。在这些方面做到极致之后,池井户的作品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可读性,即使读者意识到“啊,这种桥段在另一部作品中也用过吧”也丝毫不会感到厌烦。

然而,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元素,没有一种能够解释小说结尾时,在种子岛宇宙中心,主人公佃航平亲眼看着使用“佃制造”阀门的火箭成功升空时,这一微妙的场景:

“社长——!”江原跑过来一把抱住了他,早已泣不成声。

“我们成功了。”佃努力挤出声音,“大家都努力了!干得好!谢谢你们!我、我——”

佃想说,你们让我骄傲。

可这句话变成了一声呜咽,并没有说出来。……

这时,利菜不知从哪里拿出了一大束鲜花,送到佃手上。

“爸爸,恭喜你!”

虽然我用了“何以为家”这个题目,但必须承认,在初读过小说之后,它乍看之下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在这部十五万字的小说中,直接描写家庭的文字只有寥寥数千,佃航平与前妻之间的互动又以商业上的相互扶持为主。更进一步概括:所谓“家庭”指的主要是佃航平与女儿利菜之间的关系。

“何以为家”这个看上去不着调的题目正是始于上面的这个细节。在小说的前半段,父女关系之间一直存在着裂痕。在利菜眼中,父亲的拼搏只不过也是为了自己,和其他唯利是图的商人没有区别。而在此刻,利菜手中的鲜花无疑是父女二人和解的标志,但它并没有带来皮克斯动画式的感动效果,反而让此刻“佃制造”阀门的成功显得怪异。

江原是“佃制造”中年轻一代员工的代表,此前同样也不信任佃航平孤注一掷、近乎自杀般的经营方针。如果火箭发射的成功弥合了佃与“江原”们之间的裂痕还情有可原,那么它给父女二人之间关系带来的疗愈效果则颇有些吊诡。难道佃航平的心愿实现,他在女儿眼中就不是个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人了吗?这显然毫无道理。

无论在《下町火箭》还是在《半泽直树》中,“家庭”都是一个调味料式的存在。在十集篇幅的日剧中,半泽直树要以超人般的毅力和意志面对银行内部种种龌龊阴险的勾心斗角,对半泽家场景的刻画只有微不足道的寥寥数笔,但它能让半泽看上去至少像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同样也像是休止符,能够让观众在令人心力交瘁的商战与心战中喘息片刻。而在《下町火箭》中,作为一条暗线,佃的父女矛盾和“阀门专利争夺战”齐头并进,在火箭成功发射的同时也宣告终结。

当然,我们可以假定它对情节没有任何实际的推动作用,它只是一种附属装置,是一组在机械上不得不有的零件,而就连机器的制造者本身都难以清楚地指出它的作用。但至少有一点确认无误:作为小说的部分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想要更进一步地理解这部小说背后的内涵,就不得不反复叩问这个桥段的意义。

尽管有些牵强,但另一个角度似乎可以解释它的作用:“家庭”——这个看上去可有可无的零件——是一个隐喻。等比例放大的话,佃的家庭可以视作日本,而反过来说,日本的整个市场同样也可以被看作一个家庭,而其中的家庭成员则是日本的大企业(如帝国重工)与中小企业(如佃制造)。

与中国现在的市场环境相同,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的模式是历史作用的结果。这种模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日本的振兴:60年代起出现的“岩户景气”,使实际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1965年萧条”之后,日本政府推行高速增长政策;从1966年起,日本国民经济总产值平均名义增长率超过17%,大大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到1968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种成功背后的根源是日本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而并存模式则是市场的选择。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对抗,不能再用简单的垄断模型来加以考量。对大企业来说,从经济利益方面看,允许中小企业独立存在比消灭它更为有利,所以战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逐渐形成了分工合作的关系。

垄断大企业通过建立金字塔式系列化分工协作体制的形式,把相关中小企业吸纳到自己的网络中来,为其提供所需必要的零部件的模式早已有之。即使处于同一生产领域,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互不侵犯”的生产空间,彼此之间形成了分工协作关系。例如,在机器人制造业,大企业只生产“产业用”(汽车产业、电子电机产业的生产线)且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机器人;与此相反,中小企业只生产“研究用”的特殊机器人或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因而在大多数时间里,二者之间并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而在小说中,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呢?佃航平的公司“佃制造”先行得到了阀门的专利,而这种阀门是火箭中至关重要的组件,因此帝国重工找上门来想要买断专利。帝国重工给出的价位足够优厚,能够瞬间抹除赤字,让佃制造扭亏为盈,但佃航平给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新方案:为了实现自己的火箭梦,他要求自己承包阀门的制造工程。

这里才是核心矛盾所在。佃航平的一意孤行并不仅仅是个人层面意气用事的行为,它冲击的是这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体制。二者之间可以保持井水不犯河水,但这种和谐关系仅限于非核心领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的领地被圈定在劳动密集型的、附加价值率低下的领域之中,而大企业一般不会涉足其中。所以对于帝国重工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核心组件的技术专利被握在“佃制造”手中是无可容忍的——更不要说佃要主动请缨承包帝国重工的阀门了。

然而,池井户的目的并不是批判。简单地把池井户的作品解读为这种强弱正邪二元对立的宣传品,是一个严重的谬误——池井户从未批判过让半泽直树和佃航平们屡屡受挫的经济模式。在日本众所周知的高压职场环境中,池井户的作品更像是专为白领阶层量身定制的疗慰剂——疲惫不堪的“社畜”们可以同时在主人公身上顾影自怜似地找到自己的影子,更可以看到有着丑恶嘴脸,最后被“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的丑恶上司。

现在再回头看本文的题目:家就在这里。沿用拉康的理论,将父子秩序作为一个权力秩序的象征,那么佃与“佃制造”的反抗便回归到了子一代向父一代发起挑战的脉络之中。在这种反抗背后,是知识/创意经济时代对日本战后经济模式的清算与声讨。佃航平成功地证明了自己公司生产的阀门同样可以用在日本顶尖的火箭之中,这是知识和创新的胜利,是另辟蹊径的胜利,是精益求精的胜利——这些关键词都能够完美地契合创意经济的话语。而另一面,这种反抗并不是推翻一切、打倒一切的反抗:别忘了一个小细节,佃航平东山再起的公司正是继承于自己的父亲,而文中反复强调的“佃制造”的工匠精神,又在日本有着多么悠久的历史。

佃航平的胜利并不是个人的胜利,而是一种新的家庭秩序的胜利。也正因如此,直木奖才会在大灾之后的节点上,发现并肯定池井户写作的价值:正因为发生了大地震和海啸,中小企业陷入了大的经营困难,才更应该关注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正如池井户本人所言:“中小企业有些没有资金支撑就无法生存,有些则可以靠独特技术生存下去。并非公司支撑下去就完了,而是要重新拷问自己为什么能支撑下去,自己竞争力在哪里,该发展自己的哪些部分。企业应当拥有竞争力。”

这时回头再看评委给出的评语,便能理解为何大地震会怪异地被纳入这部小说的评价体系之中:大地震同样也可以被看作冲击家庭的风险——裁员、疾病或其他,而它们当然是可以克服的——无法克服的风险并不能称之为风险。

而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无数作者单调乏味,毫无创见地重复着上个世纪初垄断公司与邪恶财团的老旧桥段,这是自废武功的行为。《下町火箭》的意义正在于,它指明了另一条道路:并不是要在细节上写得更细,而是要有更加深刻的洞察。在嘴上叫喊着仰望星空,见识却停留在上个世纪,这样的创作是毫无价值的。这是我自己的一点微词。

何以为家:简评池井户润《下町火箭》

  • 何以为家_简评池井户润_下町火箭.txt
  • 最后更改: 2021/10/19 23:30
  •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