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以为人_关于菲利普_迪克与ta们的电子梦

“人何以为人?”关于菲利普·迪克与TA们的电子梦

文/Muc虚空之翼

嘿!听说了没?

昨天夜里PKD的大脑被金属南瓜头们分成了十份,后来你猜怎么着?

里面居然长出了一大堆黑洞蘑菇,食梦行星还有上吊虫之类的乱七八糟的鬼东西!

乍看之下你肯定以为我在胡言乱语,但很可惜,这就是我看完《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之后的真实感受。

准确的说,是看完小说集和剧集第一季之后的感受。

菲利普·迪克,粉丝爱称PKD,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好莱坞的宠儿”,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对科幻迷而言皆是如数家珍。

也正因此,他作品中的创意成为无数后来科幻作家和好莱坞编剧的灵感之源。

然而,为什么唯独是他的作品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我想,这本《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应当能为诸君解答一二。

这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PKD的科幻短篇小说选集,更是一部由数位知名编剧及导演根据他的十篇精彩故事改编而成的科幻剧集原著。

你看,这下我们再也不必为“PKD还有这么多好看的小说为什么没人改编”而费神了不是?

毕竟,这就是一场看完书就能直接上网搜索享受500分钟的视觉盛宴啊!

这不仅是PKD光怪陆离的电子梦,同时也是许多影视织梦者共同完成的电子交响乐。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导演编剧们并没有满足于对PKD脑洞的简单复制。

TA们从故事中获得启迪,展开脑洞,加入自己的想法与创意,甚至在原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想象力的跃迁。

即便当中有几集似乎从人物到世界观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但请相信我,当你看完后仍然会惊叹于其主题对PKD的致敬与发散。

这些导演们最珍贵的品质,就是能从PKD的小说中看出他要表达的人之本质,以及我们最重视的情感。

在笔者看来,TA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本身的高水平之外,更是因为PKD小说的独特“魅力”:

每一篇小说都好像突然把你丢入了一个想象力无限的世界,它们的风格,情节,主题或许各不相同,但却几乎都蕴含着深刻的“母题”。

这正是故事的灵感之源。他的故事永远都有关于真实与虚拟,记忆与情感,压抑与反抗以及人的异化……

最后全部指向于科幻中几乎永恒的母题——人究竟何以为人?

你怎么能确定你所在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呢?

这样一个很多人已经看腻了的主题,当其与当下火热的VR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现实感。

在原作《展品》中,主人公在自己构建的以假乱真的世界里迷失自我,这一主题被编剧罗纳德·D·摩尔抽离出来,改编成了一个从人物到情节都完全不同的故事。

主角跨越遥远的时间,跨越身份,性别,种族,她的迷失源于一次偶然的“休假”,但她最终的命运却和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罪孽有关。

编剧在PKD提供的平台上尽情地舞蹈,就像他自己说的:

“我越不断地构想这个故事,就越发觉得可以把这部短篇小说的核心思想抽离出来,然后拓展成一场对现实的本质和VR技术的更为宏大的探讨。”

“PKD的故事里潜藏着许多有趣又具有煽动性的主题,即使在完稿几十年后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的,PKD曾被诊断由心理和精神方面问题,并出现通灵幻视,留下几千页与上帝和外星人对话的手稿。

他笔下总是出现角色发现自己只是一场幻觉或是虚拟的产物的情节,对于人类身份的确认和虚拟与真实的定义提出长久的诘问:

何为真实?

何为虚幻?

既然连记忆都可以制造,你又如何确认你就是你?

你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想象的产物?

或者说,如果关于你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你就不是真的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当虚拟物达到某项指标,它就可以被看作是真实?

显然,当记忆都可以模拟的时候,幻想世界往往能利用你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恐惧将你永远的留在虚拟之中。

但说真的,就如同小说主人公说的那样“显然,两个世界都是真实的”。

当你笃定你周围的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合理真实,那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是真是假也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心灵,人心的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的确定性。

如果我告诉你,从你脑中剥夺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的记忆与你对TA的情感,能让你一团糟的生活变得幸福美满,你会愿意吗?

无论是小说《乘火车的通勤客》还是剧版的《通勤客》,作者都通过主角的遭遇追问我们: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当一个本不该存在的小镇突然闯入你的生活并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你的生活开始展现出另一种可能,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有趣的脑洞或波折的情节,而是主角的设置。

在小说中,主角虽然成功解开了小镇的谜团,却没有成为英雄,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在担心着自己的记忆和爱人。

他最终还是没有扭转现实发生的变化。

但PKD的高明之处即在于此——他正经历着世界上最神奇最不凡的事情,但他最终做出的选择却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平凡。

我们不禁会思索——我们最在意最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剧版中那个更加失意的主角做出了选择: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夺走我们重要的亲人,记忆和情感,尽管那是通向美满的道路,但只有那些珍贵的情感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证明。

相比之下,《父怪》和《今为人类》则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照。

这两篇作品都有关于“替换”,你身边的人被“异类”替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父怪》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父亲被外星怪物替换的故事,尽管那个怪物拥有和自己父亲一模一样的外表,性格乃至记忆,小男孩还是本能的感到抗拒——“我看一眼就知道那是不是爸爸”。

这也让这个黑暗的故事有了一丝温暖的底色:

就算被入侵,被替换,也有很多是人类之外的东西无法获得的,这成为了剧中那个世界的人们赖以抗争的蓬勃希望。

《今为人类》则在形式上恰好相反:

原本没有一点人情味的丈夫,在前往别的星球科学考察后突然变得友善、浪漫、和蔼,其妻子于是卷入了一场横跨两个星球和物种的道德纠葛,而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虽出人意料,却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剧版则把男女主的身份设置成了军人,在将矛盾冲突放大的同时也让妻子的选择更加让人难分对错。编剧竭力的抽出PKD作品中最为天才之处,那隐藏在天马行空的故事和动荡曲折的情节之下的核心:在残酷动荡的高科技背景下阐述关于人类存在的真相。

当人类一步步的在名为科技的炼金术的指引下,向着“神”,或者说,“造物主”的身份迈进,人性却开始在人的身上消失了,此时一个“异物”却通过学习获得了人性与情感,你又会如何选择呢?是选择一个毫无同情心和人性的人类?还是在情感上得以相通,逐渐相互依恋,相互扶持的“异类”?我想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看到这里,各位应该都能多少感受到PKD作品的独特之处,他无时无刻不在构筑宏大无限的世界,但这些世界中的故事却有着始终惊人一致的哲学内核:

人是什么?

人何以为人?

世界是否真实?

科技会让我们的情感异化吗?

这些问题或许永远也无法被解答,却又散发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织梦者前往探寻,得出自己的答案。

所以PKD为什么能激发我们的灵感?

因为其所示者皆为“元故事”,其直指科技对人的影响之本质。

同样,《自动工厂》并非是传统的机器人叛乱故事,跟那些获得思维奋起反抗“造物主”的机器不同。

自动工厂忠心耿耿的执行着人类的命令,却又因此而几乎毁灭了人类的希望。其高明之处在于:

最后毁灭我们的仍然是我们自己,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残忍成为我们最后的敌人,表面上看来是机器人战争,实际上最终仍然归于人性。

当然,以上远远不是全部,只不过是这本小说集神奇旅程的冰山一角,其中甚至还有许多故事你看完后会发现其中反映的问题有着惊人的现实意义。

编剧们当然也没有放过这些素材,拍出了有关于政治和身份认同、歧视相关的剧集,个中精彩,还是留待诸君自己去探寻吧。

其实,每一次欣赏PKD的作品,我都会想起《银翼杀手》,毕竟那是我接触相关作品的起点。

我总想起永远沉浸在阴沉雨天中的洛杉矶,那里充满了鳞次栉比、一望无际的摩天大楼,却又有破败的哥特式建筑和东方风格的霓虹灯。

中文、日文、韩文与英文一起夹杂于街头每一个广告牌之上,巨型广告屏幕布满在每一个大楼的整面外墙,无数传媒企业终日对每一位居民进行声光电的狂轰滥炸。

而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则是那个始终孤独穿行在灯光,迷雾和暗影丛林中的男主角,以及面无表情的人群和全息投影中美女暧昧的微笑。

在瑰丽而怪异的氛围下,PKD作品的内核,其表达的情感总让我想起《银翼杀手2049》(巧得很,两部都是源自其小说的改编和续集)最后的场景:

目送年迈的德克去找寻他的救世主,复制人男主K在晶莹的雪花中静静躺下,眼中没有了愤怒,没有了仇恨,没有了颓丧,没有了迷茫。

周围的一切仿佛再也与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他只是缓缓抬头,用自己刻有编号的人造眼瞳看着那片巨大的黑暗,一如数百万年前的古猿第一次望向无垠星空。

如何,你有兴趣观摩一下菲利普·迪克和TA们编织的电子梦吗?看到什么都别惊讶,因为也许仿生人真的能梦见电子羊呢,对吧?

“人何以为人?”关于菲利普·迪克与TA们的电子梦

  • 人何以为人_关于菲利普_迪克与ta们的电子梦.txt
  • 最后更改: 2021/10/19 23:30
  •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