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黄凡

(1950年-),台湾近代作家,原名黄孝忠,1950年出生于台北。中原大学工业工程系毕业。黄凡自少年时代就开始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大学毕业后曾任职于食品工厂,自认太重感情干不成企业家或经营者的工作弃工入文,成为80年代台湾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索尔·贝娄等美国作家影响,1979年,以《赖索》一文获时报文学奖而成名。1981年,大英百科全书评价他为80年代台湾有代表性的小说家,《慈悲的滋味》曾改编成电影。

在高中以后接触了罗曼·罗兰、杜斯妥也夫斯基、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大学后深受索尔·贝娄等美国作家的影响。

1979年他以短篇小说《赖索》获第二届《时报》文学奖而成名。

1980年代陆续出版了十五部小说,种类包括政治小说、都市小说以及科幻小说,备受文坛瞩目,其中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已被视为*后设小说(metafiction,又译:元小说)的典范之一。

1981年《大英百科全书》将其评价为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作品《慈悲的滋味》曾改编成电影,由蔡扬名执导。

1990年代曾在*文学界消失十多年,直到2003年才复出

作品 年代
《赖索》1980
《黄凡频道》1980
《大时代》1981
《零》1982
《黄凡专栏》1983
《伤心城》1983
《天国之门》1983
《自由斗士》1983
《反对者》1984
《慈悲的滋味》1984
《上帝们:人类浩劫后》1985
《我批判》1986
《都市生活》1987
《曼那的舞蹈教室》1987
《东区连环泡》1989
《你只能活两次》1989
《解谜人》(与林耀德合著)1989
《财阀》1990
《上帝的耳目》1990
《冰激凌》1991
《黄凡集》1992
《黄凡小说精选集》1998
《灵魂密码》2002
《躁郁的国家》2003
《大学之贼》2004
《猫之猜想》2005
《黄凡后现代小说选》2005
《宠物》2006

短篇小说集

《赖索》、《大时代》、《自由斗士》、《都市生活》、《东区连环泡》、《你只能活两次》

中篇小说

《零》、《慈悲的滋味》、《曼娜舞蹈教室》

长篇小说

《伤心城》、《天国之门》

科幻小说

《上帝门:人类浩劫后》及专栏选集多本

台湾文学的回眸—— 在世纪初台湾读世纪末小说《赖索》,后现代或后殖民的开端


这是一个“如果”的时代

这是个有趣的时代。重要原因是:文学思考已经改变,尤其是八O年代以后,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充满了太多的“如果”。

过去的历史观念是单一的、连续不断的;连绵不断的历史记录,几乎是以帝王为中心,继承→修史→正统。所有的历史家会强调:关键点、导火线、分水岭,因此我们发现:历史原来都是“解释”出来的。因为继承是官方的、有权力的,有修史能力的人才是正统,所以没有解释能力的人即是没有修史能力的人。

1960以后,人类的语言学开始了重要的改变: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发现世界是全被结构出来的。瑞士学者索绪尔(Ferdinand Saussure)发现语言有二种:符号(signifier,意符)与意义(signified,意指)。他提出二者的关系是:随意性的、共时性的,但却无具体的对象,这也是语言最妙的地方。因此,1960结构主义出来以后,大家才发现用符号保留下来的历史不是真的历史,因為真正的歷史是无法记录下来的。所有的知识全靠“记忆”的累积:被记忆地彰显出来,就是歷史;不被记忆地被遮蔽了,这就是遗忘。所以,历史没有秘诀,仅看它是否被符号留下来;而选择性的记忆,则决定了我们对历史的看法。也就是说,谁掌握记忆,即是掌握权力,那就是“历史”。

80年代以后,人类发现历史所代表知识、真理、意义、记忆全是被解释出来的,而且是不断地说服的过程。当很多历史充满了偏见,权力开始动摇时,我们也开始质疑:如果没有解除戒严……如果没有全球化……我们会……?所以80年代的小说都在谈知识、真理的问题。

结构主义说: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透过人的解释,它才会產生意义。所有的符号可以随时填补新的意义进去-给它再诠释、新的解释。例如:传统西方的统治者是男性、白人(即使是新知识取代旧知识的启蒙运动中,男性仍掌握符号),1840工业革命,女性开始得到经济权与知识权,但仍无法翻转女性的地位(男性仍用符号、知识控制女性)。1960 Kate Millett(女权运动者)重新解释女性所要的快感与快乐,她争取重新解释过去男性对女性的解说。因此,当出现“Feminist Reading of XXX”时,对女性的历史观念重新改变。


《赖索》

威权时代的知识来自党国体制,根基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儒家思想(女性被边缘化)。80年代,台湾解严,党国体制开始松动,迈向全球化、开放的时代,大家才从别人的经验中看到:原来别人早已在重新解释这个世界,因此80年代以后的小说呈现“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

黄凡,1950生,属台湾的新世代:出生时已无中国经验、纯受国民党的教育、经历过经济发展的时代。能思考时,亦是威权体制动摇的时候。29岁写出《赖索》,小说中有统派、独派、国民党、民进党……,当有权力的人掌权时,边缘的人则被边缘化、被牺牲掉。赖索就是那个被用过即丢的人。这小说在告诉我们:歷史不是只有一条线。历史是有很多条,历史是虚构的。而虚构是为了追求真实。

1979台湾第一次有这种政治小说出现时,威权也开始被质疑,小说家则是在重新诠释这个世界。台湾直到1987才解严,言论才开放,但台湾的文学已变化太快,《赖索》时代是挑战威权的时代,小说对现实做了试探:当《赖索》出现时,批判的势力就出来了。虽然反对的是少数人,但讲的却是最真实的故事-他将我们带进一个真实的世界。


小说中,文字的运用方式?

过去的作者写得都很严肃:“文学反映人生”—— 将社会倒映在镜子内,反映人生,批判人生;但黄凡却强调“游戏”(play),他清楚的让读者知道他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反映人生。他传达:我们面临的是文字记忆悲伤的时代,而世界是虚无的、幻灭的,他只要玩弄“符号”就好了。用“符号”时,即是在脱离现实,而不是反映现实人生。

《赖索》出现的年月,正是台湾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黄凡躬逢其盛,以小说见证了一个人心思变,而又莫之所从的社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


《赖索》是一篇非常震撼人的作品,一般人不敢写的题材,作者写出来了。……这篇小说在人物造型上、文学技巧上、政治讽刺上说,都是突破。——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欧梵


《赖索》的表现手法,异常突出,完全是现代的,运用时空交错意识流技巧,将七十年代后期,*都市工业化后,急促喧嚣的步调,表露无遗。”—— 白先勇,作家


属于知性型作家,他已超过了乡土文学。从现代社会各种活动现象,来凝视人性和行为。他代表了八○年代的创作目标与创作的方向。——叶石涛

  • 科幻作家/黄凡.txt
  • 最后更改: 2021/10/19 23:30
  •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