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江波

江波

江波,男,1978年1月15日生,浙江人,中国更新代科幻代表作家之一,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现在上海从事半导体研发。2003年发表处女作,同年发表科幻小说处女作《最后的游戏》。此后笔耕不辍,多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并于2012年夺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新锐作家奖,同年出版长篇处女作《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五十余篇,代表作品《湿婆之舞》、《时空追缉》、《宇宙尽头的书店》等。 2012年开始长篇创作,著有《银河之心》三部曲,《机器之门》,均为近年中国原创科幻长篇佳作。7次荣获银河奖,四次荣获全球华语星云奖金奖。江波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想象汪洋恣肆,充满科幻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1978年1月15日出生

2003年发表处女作《最后的游戏》

2015年10月《机器之道》获得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银奖。

2015年10月《桃源惊梦》获得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银奖。

2017年11月11日《银河之心Ⅲ·逐影追光》获得第28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

2019年11月22日《机器之门》获得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

《移魂有术》获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银奖

2003年发表处女作《最后的游戏》,迄今已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二十篇,其中以《随风而逝》、“洪荒世界三部曲”、《湿婆之舞》、《追光逐影》、《天垂日暮》最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湿婆之舞》曾被译成日文,在日本科幻杂志上发表。

  • 中短篇小说

《最后的游戏》(《科幻世界》2003年第4期)

《自由战士》(《科幻世界》2003年第6期)

《回到从前》(《科幻世界》2004年第4期)

《随风而逝》(《科幻世界》2005年第2期)

《土斯星纪事》(《科幻世界》2006年第4期)

《天空之城》(《科幻世界》2006年增刊)

《娥伊》(《科幻世界》2007年第8期)

《发现人类》(《科幻世界》2007年第10期)

《洪荒世界》(《科幻世界》2007年增刊)

《太阳战争·毁灭日》(《科幻世界》2007年增刊)

《银河漂流》(《科幻世界》2007年增刊)

《湿婆之舞》(《科幻世界》2008年第1期)

《七个瞬间》(《科幻世界》2008年第2期)

《五行传说》(《科幻世界》2008年增刊)

《追踪灰影子》(《科幻大王》2008年第5期)

《时空追缉》(《科幻世界》2009年第12期)

《追光逐影》(《科幻世界》2009年增刊)

《星球往事》(《星云7》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十七号塔台》(《星云7》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千千世界》(《科幻世界》2010年第1期)

《乌有之乡》(《科幻世界》2011年第3期)

《末日之旅》(《科幻世界》2011年第11期)

《终极幸福·长生梦》(《新科幻》2011年第3期)

《移魂有术》(《科幻世界》2012年第5期)

《人间蒸发》(《新科幻》2012年第6期)

《流浪月球》(《科幻世界》2013年第5期)

《梦醒黄昏》 /《科幻世界》2013年9期

桃源惊梦/科幻世界2014年06期;后收录于《水星播种》沈阳出版社;《宇宙尽头的书店》作家出版社;《金陵十二区》万卷出版公司,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博峰文化,世界华人科幻协会

机器之道/科幻世界2015年03期

宇宙尽头的书店/科幻世界2015年03期

告别太阳的那一天/2016-01,收录于:《幻境工程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宇宙尽头的书店》作家出版社;《创造者》未来事务管理局,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

神临/2016-02

最后的春节/2016科幻春晚2016-02-07

哪吒/科幻世界2016年05期

时间旅行者/科幻世界2016年09期

生一个孩子/科幻世界2016年增刊

相约1998/2017-02

第七日/科幻世界2017年03期

星落/科幻世界2017年增刊

北京2038,上班/2017-12-21第一财经

奔逃/2018-02

春节将至,北京西站/2018-02

变脸/科幻世界2018年03期;后收录于《希望之地:技术与好的未来》

地球的翅膀/科幻世界2018年增刊;后收录于《2018中国年度科幻小说》;获2019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银奖

绝对诊断/科幻世界2018年10期

寻找无双/2019-01;收录于《2019中国年度科幻小说》

爱在相对时空/科幻世界2019年05期

魂归丹寨/天涯2019年第5期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2012-01

银河之心·暗黑深渊/2013-08-01

银河之心·逐影追光/2016-05

机器之门/2018-03;发表于科幻世界2018年05期,获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

无边量子号/2019-11-27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无边量子号启航/2019-12-01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已出版书目
  • 世界原本

出版年: 2009花城出版社

本书作者别出心裁,再重新审视、思辨现代科学原理如物理学、光学、力学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颠覆了不少传统的说法。作者所描述的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层级假说。讨论了传统的物理学某些骨架理论的不合理性,否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否定了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精神与物质,认为世界是层级的,并以层级假说解释了引力、电力、磁力以及光波等现象,力图建立“更加合理更加可信”的层级说。进而,作者把层级说延伸至生命世界,认为生命界也符合层级说,并以层级说解释了睡眠、做梦等等精神现象。


  • 星云7

出版年: 2009-12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飞船很快在这个恒星系中找到了行星。“这是一颗岩石星球,它看起来不那么亮,有点锈迹斑斑……大小接近地球,有两颗小卫星,不知道另一面是不是有更多的卫星,其卫星大概只有月亮四分之一大小。”托尔斯照例录制航行日记。用地球和月球来对其他行星进行描述不是-种精准的方法,然而托尔斯习惯这么干。他知道自己的任务不是记录星星的位置和轨道,不是分析行星的化学成分,也不是寻找可能的生命痕迹,机器能够做到这一切,他唯一的任务是看——用一双人类的眼睛去看。

这件事极端枯燥乏味,却极为适合他。什么样的性格就该干什么样的事业,强迫着来是不行的。


  •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

出版年: 2012-1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暗黑深渊”控制了人类将领古力特并向银河核心送出了特遣舰队,试图孤注一掷,控制银河之心,从而夺取力量的优势。主角李约素被卷入其中并成为关键因素——因为李约素是唯一一个曾经在“暗黑深渊”的巢穴内被改造的人类,他的身上隐藏着暗黑深渊的文明要素。地球上的超级智慧“埃博之子”洞 悉了“暗黑深渊”的计划,同时也对银河之心的潜在能量感到恐惧。在银河的另一旋臂上,星尘舰队和人类联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踏上归途,但是坚盾帝国却背叛了联盟,攫取了胜利果实,并将野心向着夺取全部银河的控制权延伸。 银河之心的命运,就在这多方的角逐中最后尘埃落定。


  • 《湿婆之舞:江波科幻佳作选》

出版年:2012年10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收录有:《湿婆之舞》《时空追缉》《七个瞬间》《移魂有术 》《蛾伊》《土斯星纪事》《发现人类》《十七号塔台》《星球往事》《千千世界》《洪荒世界》《太阳战争·毁灭日》《银河漂流》《追光逐影》《末日之旅》《最后的游戏》


  • 《随风而逝》

出版年:2013年1月希望出版社

收录有:《最后的游戏》《回到从前》《随风而逝》《天空之城》《发现人类》《追踪灰影子》《时空追缉》《乌有之乡》《终极幸福:长生梦》

来自时空尽头的孩子,玩着最后的游戏,他试图回到从前,然而一切都随风而逝,只留下天空之城的传说,在乌有之乡,时空追缉的角逐仍在进行,追踪灰影子是他的拿手好戏,然而,一切最终被证明只是,终极幸福:长生梦。


  • 2012

作者: 陈楸帆 / 陈奕潞 / 夏笳 / 宝树 / 黄海 / 张系国 / 何夕 / 江波 / 郑军 / 碎石 / 董仁威 / 成追忆 / 吕哲

出版年: 2013-10百花文艺出版社


  • 移魂有术

出版年: 2014-01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收录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未来学与科幻文学,核心科幻之神韵,移魂有术,随风而逝,发现人类,湿婆之舞等三篇非小说,四篇中短篇小说。

《移魂有术》讲述的是永生话题,《随风而逝》则是发生在太空中的科幻故事。


  • 银河之心·逐影追光

出版年: 2016-5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讲述在天垂星的日暮战役结束之时,李约素身负重任,乘坐高速飞船前往银河之心也带求援。他一路不断警告当地各人类文明星系,得到了许多响应,人类的舰队不断前往增援。来到银河之心后,李约素更是得到了科技极为先进的铁人的援助,拥有了大批最先进的飞船引擎,得以组建起庞大的舰队。但是在返回战区的路上,李约素先后意外遭遇神秘的镜子飞船和死星,从而得知了上古银河人类与异族“蜘蛛人”之间发生战争的来龙去脉。孰料,未等李约素赶到,人类的防线已经崩溃,李约素不得不冒险率领敢死队杀入敌人老巢,在这里,他意外地发现了引起这场战争的“上佳”号环形飞船……


  • 银河之心-暗黑深渊

出版年: 2013-8-1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类征服银河系,“拔剑四顾心茫然”。然而,宇宙流浪汉李约素无意中却发现了多年前失踪的移民飞船“上佳”号,并目睹了令人惊惧的异常现象……闻知此事的科尼尔星域军人,逐渐发觉了正在逼近人类的巨大危险,科尼尔星域各方势力不得不合力应对强敌。孰料,异族的强大超乎想象,其攻击如汤泼雪,科尼尔星域人类在全军覆没之际,只得派出李约素向银河之心的强大人类文明求救……

推介词:

江波的科幻小说大气磅礴、想象宏伟、细节过硬。这样的科幻作者多多益善。

——著名科幻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岩

江波以不倦的热情,在几乎绝望的宇宙中,孤单地抵抗宿命,寻找着生命的价值。

——著名科幻作家 韩 松

《天垂日暮》作为“银河之心”系列的首部曲,充分展现了江波在宏大题材方面出类拔萃的把握力以及一位年轻的更新代科幻作家的抱负与雄心。

——《科幻世界》主编 姚海军


  • 宇宙尽头的书店

出版年: 2018-4-1作家出版社

收录有:宇宙尽头的书店,告别太阳的那一天,时空追缉,湿婆之舞,末日之旅,流浪月球,上帝降临,随风而逝,桃源惊梦,移魂有术,哪吒,机器之道,最后的游戏等十三篇中短篇小说。


  • 无边量子号

出版年:2019-11-27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无边量子号启航

收录年:2019-12-01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星空下的吟游诗人———谈我的科幻写作之路与创作观

在大学里,我开始写科幻小说。

要说有什么特别的由头,大约有两个,一是我想写,二是外部的偶然。

我想写这件事,应该就是一种天性的需要吧。小学里,我就尝试过编故事,看了变形金刚,觉得还不过瘾,就自己编造情节讲给小伙伴听。中学阶段要求的周记练笔,特别是非命题的暑假十篇什么的,我都完成得很认真,而且总觉得意犹未尽。到了大学,还是不断地写写写,反正有什么想法就写下来,没有读者就给自己看。写作,像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促使我开始写科幻小说的那个偶然,是大二还是大三那年 《科幻世界》杂志社在清华大学组织的一次征文活动。恰好我的同学创办了清华大学科幻协会,负责此事,于是我就顺理成章投了稿,得了一个三等奖。

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科幻小说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而我也正可以写。于是就此上了路。

三四年的时间里,时而不时,我就会写一篇科幻小说,投稿给 《科幻世界》,或者直接发在水木的 BBS上。投的稿子都如泥牛入海,音讯全无。最后这些稿子都沉积在水木清华的BBS上,将来有一天或许会变成化石。一般来说,没有回报的事总是难以维系的,好在我全凭兴趣,兴趣不死,就不会放弃,最差的情况无非自娱自乐,所以仍旧维持着这种偶尔写作,不断投稿,不断沉没的状态。

转机发生在2003年,那个时候已经是毕业前的最后时光,去路已定,一天,突然在实验室里接到一个电话,说我的稿子被刊用了。我已经忘了当时究竟什么心情,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电话对于我毕业之后持续进行科幻写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研期间,我写了两个短长篇 《清华爱情故事》 和 《悟空传奇》,都算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功,而写的科幻小说,基本上都被当作空气了。不写科幻,我也一定会写别的什么,只不过道路的选择,有时候总带点偶然。) 这个电话是 《科幻世界》 的编辑刘维佳打的,至今他还是我的责编。

此后的一切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性。不断写,不断投稿,这就是全部。

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我慢慢地积累起对科幻小说的一些认识。谈不上对和错,也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悟。

任何的文学,都是人学,这应该是文学界的共识,科幻小说也一样。一般根据小说题材的不同,把小说分为各种类型,但我认为,各种类型文学,所表达的要素其实是有所侧重的。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最重要的要素是如下四种:惊奇,思考,热爱,温情。

  • 惊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这句诗,可以借用来表达惊奇。

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这个问题引发过争论,现在则不太有争议了———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但在我看来,科幻小说和其他的文学类型有一定的区别,区别在于科幻最本真的力量,是引发人的惊奇感。科幻作品的惊奇感,源自作者对宇宙万物的惊奇,或者技术奇观引发的惊奇,作者只是把这种感觉移植到作品中。

惊奇可以促使人敬畏,对于超越人类太多的存在物,人类往往匍匐在地。然而科幻小说的作者一般而言都

具备相当的科学文化素养,因而很少迷信。但是没有迷信并不代表没有值得信仰的东西。对宇宙,对世界的惊奇和敬畏,是作者内心的原始动力。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只有保持虔诚,才能把这种力量带入自己的作品,感染到读者。

惊奇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敬畏感,当把科幻当作一个整体来谈论的时候,这该是它的基调。

  • 思考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威廉·布莱克的这首诗有不同的译本,这里用了徐志摩的译本,比较整齐。但对于后两句,我更喜欢这个更现代一些的版本:把无限握在手掌心上,永恒在一刹那里珍藏。

这句哲理诗统一了永恒和一瞬,无限和微末,它代表着人类面对浩渺无边的外部世界,最终极的思考。惊奇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在惊奇之上,或者其他任何一种直接情感之上,科幻作品还需要理性的光辉———科幻必须有思考。

思考的问题可大可小。小的问题例如机器人在三原则的控制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基因移植发生了错误该怎么办? 大的问题例如人存在的终极意义,技术给人带来的终究是利还是弊?

科幻像是一种思想试验,试图穷尽各种可能性。

只有思考,才能提供答案。

  • 热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 《登幽州台歌》,讲的是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才痛哭。不仅是热爱,而且是大爱。对世界,对人类的大爱。

许多科幻和历史很相似,都把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来审视,这是一种鹰视角。用鹰视角来看待人类的命运,如果没有大爱,就会变得干巴巴。当作者的眼泪为人类的命运而流,自然也会为人类的命运而振奋。

只有热爱,才能驱动笔下的英雄去完成拯救人类的壮举,才能粉碎这个世界中那些所特有的冰冷。

对人类的热爱,让科幻从天上回归到人间,然后才有了温情。

  • 温情

与我偕老吧,美景还在后,有生也有死,乃是生命之常。

我不知道这首诗是否有其他原始出处。在阿西莫夫的小说 《空中石子》的结尾,有这首小诗,我一直记着它。我很喜欢它的意境,其中洋溢着脉脉的温情。

回归到文学的本质,一切的文学,都是人学。没有人的温情,小说就没有任何生命力。

如果说惊奇是骨,思考是肉,热爱是血,那么温情就是皮相。科幻小说想要呈现的东西,只有经由温情的包裹,才能最大限度地抵达读者的内心。

惊奇,思考,热爱,温情,这四个词,大概可以代表四种抽象的要素吧。当然,把任何事物割裂开来都是不科学的,所谓的要素,不过是分析的一种工具罢了。

有读者可能会指出,其它一些类型文学同样也符合这些要素啊,比如说神话。神话在先民们的心目中并不是瞎编乱造的东西,而是以十二万分的真诚相信那就是真相,是先民们对世界的解释。神话和科幻大相径庭,但是二者的精神内核的确有很大的类似之处。神话也源于惊奇,也是一种思考 (只不过这种思考距离真相太远),也有对人类的大爱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果一个科幻作者生活在原始时代,可能他就会编出神话来。以文学作品而言,可以认为神话是科幻的源头。

所以仅仅从惊奇,思考,热爱,温情这些要素出发,对科幻小说进行概括并不够完全,对科幻小说进行定义需要把科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包括进来。那就是它和科学紧密联系,是属于科学时代的通俗文学。

以内容而言,和科学有机结合,是科幻小说最重要的特点。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一定要包含深刻的科学道理,科幻小说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它有科学的根基,然而可以很宽泛,甚至包容某些“伪”科学。但如果一篇科幻小说包含了看上去像是那么一回事的科学道理,它就能产生出特别的价值———它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向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幻小说才获得了超出文学价值的社会价值,达到了科学传播的目的。

包含一种看上去很酷,听起来有理的科学道理,或者发明一种令人心惊肉跳、赞叹不已的新式技术,这是科幻作者梦寐以求的事。举两个经典的例子:《2001:太空漫游》,阿瑟·克拉克以黑石来启迪人类智慧,以逻辑矛盾让飞船计算机错乱,制造灾难,还设想出 了木卫二冰层下的奇特生物,让它毁灭了“钱”号飞船,更制造出纵横银河的时空旅行,最后把主人公转化为拥有极大力量的星孩回归地球……种种密集的科幻设想,是它能成为不朽科幻名著的基底。另一个例子就是 《三体》,三体同样拥有密集的科幻概念,比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奇特的三体文明形态,水滴飞船……这些都成了耳熟能详的经典。

那么怎么样才能创作一篇像 《太空漫游》,或者 《三体》 的科幻小说呢? 阿瑟·克拉克没有答案,大刘也没有答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心灵探索,科幻小说也是如此。因此写出 《三体》,写出 《太空漫游》,就像是在问怎样才能复制出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太异想天开的问题,只有在科幻里才有答案。

现实中的每个写作者只能寻找自己 的路,而每个写作者会找到不同的路。

古时候,吟游诗人行走四方,传播英雄们的战斗故事。科幻作家,就像是吟游诗人,只不过,他们在灿烂星空下所吟唱的,是关于宇宙,生命以及一切的故事。极其广大,极其深远,正如苍茫宇宙;极其纷繁,极其复杂,正如璀璨生命。能够站在他们的行列中,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去描绘那无穷无尽的图景,或许是我的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每一个写科幻的人,也希望我 自己都始终保有那纯真的状态,就像阿瑟·克拉克刻写在墓碑上的那样:他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成长。(He never grew up,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

  • 写科幻,学什么并不重要

江波最初的科幻启蒙读物,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本科幻短篇集,“书里面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属于科普型的科幻小说”。书中有许多在当时还是脑洞大开的想法——换头术、隐形涂料、机器人、冰冻长生等等,这让少年江波啧啧称奇。

对于自然和宇宙以及未来的好奇大门被缓缓打开,想象力在科幻小说中那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纵情驰骋。现在想来,江波非常感谢当年读到的那本书的作者,“那是上世纪80年代作者献给孩子们的礼物,应该感谢他们”。

大学江波在清华大学就读微电子专业。大三时他参加《科幻世界》在清华组织的征文比赛,“当时电脑还不算普及,我写完后好像还找了一位阿姨帮我录入,应该还有手稿”。最终这篇名为《历史》的万字处女作只得了三等奖,“相当于安慰奖”,拿江波自己的话说,“第一次野心勃勃的创作,以失败告终”。

2003年,江波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最后的游戏》,此后一直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六十余万字。2016年,随着“银河之心第三部”的出版,江波拥有了自己的百万言长篇代表作,这在目前的中国科幻作家中屈指可数。

因为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科前沿,很多人都会觉得理工科专业的人写科幻比文科专业更具优势。事实果然如此吗?在江波看来,这是个伪问题,科幻小说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课外的阅读量是不是广博、是不是对科学前沿感兴趣、是不是喜欢猜想未来可能的形状”。

“非要说优势的话,理工科专业最多也就在逻辑思维上占丁点儿优势。”他跟记者举例道,当下中国科幻的一线作者中,“有学中文、有学电影、有学新闻、有学哲学,这些都不属于理工科,但写出科幻小说照样精彩。当然,郝景芳和我算是理工科吧,那只是我们碰巧是理工科而已”。

  • 成就感尚未到来

江波把自己最爱的科幻作家大奖颁发给阿瑟·克拉克,理由是其作品“属于真正的未来学范畴”,“给人带来惊奇美感的同时也向人类的未来投去一瞥”。文学类作品中,他则是喜欢沧桑大气的《白鹿原》,“《白鹿原》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史”。科普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卡尔·萨根的作品,“他的作品能倡导科学,启迪心智,晓畅明白,能从根底上塑造人的世界观”。

多读书,读好书。在江波看来,这是保持创作灵感的唯一途径。“灵感这个东西不可琢磨,它像是一种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说不好。”

在江波的长篇作品中,“银河之心三部曲”深受读者喜爱。“做一个宇宙开拓者”的儿时心愿,在这部作品中得偿所愿。“银河之心三部曲”也是江波自己相对满意的作品,“它展示了一个银河世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自己的雄心。可以认为,这是我所描绘的一个未来世界。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非常高兴”。

对于写作者而言,读者的反馈也是重要的支持动力之一。在第一次去成都参加《科幻世界》组织的活动时,江波就结识了自己的一位读者“鹰王云天”,对方的鼓励让他甚为感动。

“还有一位读者,写了一段非常长的读后感,分析我的《湿婆之舞》中的审美意识,看了之后觉得非常汗颜,他把我的潜意识都分析出来了。另外一位读者说看完了‘银河之心’第一部《天垂日暮》,看到主人公和爱人天涯永隔,结果失眠了。能够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可能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所在了。”

谈到写科幻最具成就感的时刻,江波回答说:“成就感永远在后,不止不休。当我停止写的时候,或许会找到成就感的时刻。”

  • 期待电影版《银河之心》

自从刘慈欣凭借《三体》摘得雨果奖,电影投拍之后,中国科幻与影视正式迈入“热恋期”。2016年科幻大会期间,除了科幻作家之外,导演、编剧以及制作公司也几乎是每场必到。

“银河之心三部曲”自然也在投拍计划之中。据悉,壹天文化已与万达影视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其打造成中国版《星球大战》。对于影视改编,江波表示共识是要做出中国自己的优秀科幻片来。“至于我究竟能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目前怕是说不好。尘埃还没有落定。”

如何在大屏幕上讲好一个故事,在江波看来是科幻作品影视改编的最大难点。“特效可以靠钱堆出来,讲故事却要依靠各方合力。这可能是国产科幻片需要突破的最大瓶颈。”对于《星球大战》系列,江波说自己并不算是死忠粉,但它着实是影响巨大的科幻片。“它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有很多因素,也许并不能复制到‘银河之心’上。但是,它就是‘银河之心’最可参考的模板,希望‘银河之心’的电影也能像《星球大战》一样,植入到一代人的文化中去。”

谈及未来的创作计划,江波表示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就像灵感一样,创作什么并不是我预先想好的,可能走到哪里算是哪里吧。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是一个热门方向。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已经逼迫得很近了,再不抓紧写写,恐怕要被技术的发展超越,失去新鲜感。”

新侨报:写科幻小说,比较让作者得到满足的地方在哪儿?

江 波:可以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啊,呵呵。很多国外的科幻作家,他们本身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科学家。比如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阿瑟·克拉克。1945年,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继》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轨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通信信号的设想。尽管同步卫星的技术概念并不是他第一个发明的,但他的卫星通信的设想,仍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预言之一。所以我也很希望我现在所写的东西,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能成为现实,嗯,那样子会很过瘾哦!

新侨报:如果你写的东西其中有一样可以实现,你希望是哪种?

江 波:超光速。因为我觉得当代的外太空探索事业很多就是局限于我们不能实现超光速而停滞的,所以如果有一天它成为现实,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将会快不止一点点。

新侨报:你觉得一部好的“科幻小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江 波:一部好的科幻小说,必须具备三要素:科学、幻想、故事。如同自然界的三原色一样,这三者不变,却能混搭出缤纷七彩。科幻小说也是如此,在这三元素的基础上,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倚重点,或史诗性的故事,或情感类的故事。想象是人类的天赋,从我们古时候起,就有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和基于此写下的小说,比如我们最熟知的《西游记》。当社会工业化和科技化程度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科幻文学就出现了。也就是说想象文学的发扬和集成,结合现代科技,就形成了“科幻小说”。

新侨报:读者说你的故事魅力之一,就是那宏大的叙事。写大故事是不是特别能让你“甩得开”?

江 波:大故事确实有大故事的好处,你可以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怎么想都可以。但其实我并没有拘泥于写大背景下的宇宙科幻,我也爱写小故事。小故事有小故事的魅力,你可以在一个小环境中重点描写一些关于心理的、人情世故的东西,故事发展起来也会很精彩。

新侨报:你写了这么多人物,有没有哪个最像自己的?

江 波: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吧,可能是自己功力不够深厚的原因,觉得每次写着写着就往自己的形象上靠了,呵呵。读者都说,我的很多主角往往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担负起一个巨大的使命,然后踏上了征途。这可能和我在思考故事整体大背景之后的感触有关。对于宇宙和时间来说,人真的是很渺小的,你会有一种无奈和被动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同时,因为人的天性,我们都希望能对这个茫茫宇宙有个探索,即便做这样的事情很艰难,会被认为很疯狂。所以我的故事中不少主角都是独行者,他们身上有着人的两面性,一个自认孤独渺小,一个勇于探索。

新侨报:这样一些想法会影响现实中你的日常生活吗?

江 波:那倒不会,生活还是生活。确实有很多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导致最后混淆了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区别,不可自拔。也许是因为我工科男生的缘故吧,不像学文科出身的人那么感性,还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就目前来看,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科幻思维的影响,呵呵。

新侨报:你希望自己的文字在读者中产生怎样的效果?

江 波:除了让大家读得开心外,我希望我的小说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并对科学前沿的技术产生兴趣。我们小时侯读一些小说,多多少少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兴趣爱好。比如我们读《地心游记》,就会对地底世界产生好奇,看《星球大战》就会想去看看真正的外太空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外星人和外星社会存在等。

有不少人就因为小时候爱读科幻小说而奠定了对科学的热爱,成了一名科技工作者。比如说卡尔·萨根,他曾说小时候看了很多科幻小说,虽然那些小说在他成年后看起来很蹩脚,但他坦言,正是这些小说引领着他向往那片浩瀚无垠的宇宙的。后来,他成了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我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影响多少人,但也很希望大家通过它们开始对科技感兴趣。要是多年以后,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是因为看了江波的小说才走上科学之路,我一定很开心。

新侨报: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觉得写科幻小说写腻了,会去做什么?

江 波:其实我还挺想做一件事,就是把中国上古的那些神话,做一个系统的整理,让它们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就像我们知道希腊神话流传到今天,关于它的整体故事体系和脉络是非常完整的。但我们的神话故事有的已经传失了,有的在流传过程中被以讹传讹了。比如现在微博上热烈讨论的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的关系,其实最初他们只是两个不相干的神话人物,但后世传着传着就把他们俩配对了,这就是对神话的误解。如果有机会找到相对应的各种资料的话,我很想将我们从上古时期开始的那些神话做一个系统的梳理,让它们更好地流传下去。

江波的作品一直颇受科幻迷的热捧,他写作的题材丰富、语言简约,故事的情节性非常强。

  • 科幻作家/江波.txt
  • 最后更改: 2021/10/19 23:30
  •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