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伯特====== **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美国科幻小说家,作家。1920年10月08日生于华盛顿州的塔科马(Tacoma),毕业于华盛顿大学。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之一,赫伯特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一样,无人可以动摇。他的代表作《沙丘》是第一部能营造出如此细致入微的想象世界科幻小说的。 [{{ :科幻作家:8438a69dafb444da803bf77de4b64bd0.jpeg?200|Frank Herbert}}] 赫伯特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最成功的便是沙丘系列小说。其中头三部“《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三部长篇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曾被翻拍成电影并引起巨大轰动。 =====作家生平===== **早年生活** 1920年10月08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部港口城市塔科马,父母分别是Frank Patrick Herbert, Sr. 和Eileen (McCarthy) Herbert。他从小热爱阅读科幻、冒险故事,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1938年,弗兰克因为家境贫寒,离家出走,跑到俄勒冈州的塞勒姆和一对叔叔婶婶一起住。他就读于塞勒姆高中(现在的北塞勒姆高中),次年毕业。 1939年,十九岁的弗兰克谎报年龄,在《格伦达之星报》(Glendale Star)就职,得到了第一份工作。 1940年,弗兰克回到塞勒姆在《俄勒冈政治家报》(Oregon Statesman,现在的Statesman Journal)干包括摄影师在内的一系列工作。 二战期间,弗兰克在美国海军修建营作为摄影师服役6个月,随后因病退伍。 [{{:科幻作家:dune.jpg?200 |《沙丘》}}] 1940年,弗兰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佩德罗与弗洛拉·帕金森(Flora Parkinson)结婚,并与其生有一女佩妮(Penny,出生于1942年),但两人很快在1945年离婚。 战后,赫伯特进入华盛顿大学读书。1946年,他在一堂写作课上遇见了贝弗莉·斯图亚特(Beverly Ann Stuart)。当时他们是班上仅有的已经通过作品赚过钱的学生。赫伯特已经卖给杂志两篇廉价冒险故事,第一篇卖给了《君子》杂志。贝弗利把一个故事卖给了《Modern Romance》杂志。 1946年6月20日,弗兰克和贝弗莉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结婚,婚后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布瑞恩(Brian Patrick Herbert,1947年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和布鲁斯(Bruce Calvin Herbert,1951-1993,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萨,一个专业摄影师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 1949年,赫伯特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在圣罗萨出版社(Santa Rosa Press-Democrat)工作。在这里,他们结识了心理学家拉尔夫和艾琳·斯莱特里一家(Ralph and Irene Slattery)。斯莱特里一家向赫伯特推荐了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作品,此外还让赫伯特接触了禅宗,这对赫伯特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赫伯特因为对必修课不感兴趣而没有大学毕业。他回到了新闻界,在《西雅图之星》(Seattle Star)和《俄勒冈政治家》(Oregon Statesman)工作。同时,他还在《旧金山考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旗下的的《加利福尼亚生活》(California Living)杂志做了十年供稿人兼编辑。 ---- **开始创作** 在1973年的采访中赫伯特表示,他在撰写科幻题材的作品前他已经阅读科幻小说“大约十年”,他最喜欢的作家有H.G.威尔斯,罗伯特·海因莱因,保罗·安德森和杰克·万斯。 1952年4月,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故事《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刊登于Startling Stories。 1954年他的三篇短篇故事刊登在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和Amazing Stories。 1955年11月,Under Pressure开始在Astounding连载,标志着他的小说家生涯正式始于1955年;这篇小说就是随后双日出版社(Doubleday)出版的《海龙》(The Dragon in the Sea)。该作以一艘21世纪的潜艇为舞台,深入探讨了理性与疯狂的问题。这部小说还预见了由石油消费和生产引发的世界冲突,赢得了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在此期间,赫伯特还曾担任共和党参议员Guy Cordon的撰稿人。 ---- **沙丘世界** 1959年赫伯特得以腾出手来,潜心创造他的“沙丘宇宙”(Dune universe)。他能够把自己投入到他的写作生涯,因为妻子开始从事一份百货店广告文案的全职工作,整个60年代她都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生计。赫伯特后来曾透露说,他本来只是要为一本杂志写一篇关于俄勒冈州弗罗伦萨市的俄勒冈沙丘(Oregon Dunes)的文章,但后来他逐渐在研究沙丘的过程中“ 走火入魔”,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管这篇真正关于沙丘的文章从未完成,但却成了赫伯特创作《沙丘》的契机。 在经过六年的艰苦研究和创作后,《沙丘》终于在1965年问世。由于这部小说比当时一般的商业科幻小说长得多,最初《模拟》(Analog,更名后的Astounding)杂志上共八期连载,分为1963年12月开始的上部“Dune World”和1965年的下部“Prophet of Dune”。但是,在最终出版单行本之前,有23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沙丘》。直到费城的一家名为“切尔顿”的小型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才给了赫伯特7500美元的预付版税,并予以出版。该书一经面世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评,获得了1966年颁发的1965年度(首届)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与另一部作品分享了1966年的雨果奖。《沙丘》包含了相互关联的多种主题和多个角色视角,这在后来演变成为赫伯特所有成熟作品的典型特征。 尽管《沙丘》并没有立即成为畅销书,但截止1968年,赫伯特已经凭此书获得了20000美元的收入(这比当时绝大多数科幻小说所能得到的版税收入要高得多),但这还不足以让他全职写作。然而,沙丘的发行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从1969年到1972年,他为《西雅图邮讯报》撰稿,从1970年到1972年,他在母校华盛顿大学当讲师。1972年,他曾在越南和巴基斯坦做过社会学和生态学顾问。1973年,他成为一个名为《农夫》(The Tillers)的电视节目的主摄影师。 从1972年开始,赫伯特逐渐转变成了一名全职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写了许多书,推动了生态和哲学思想。他继续他的沙丘传奇,出版了《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沙丘神皇》。此外还写了《造神者》《多塞迪实验》《白色瘟疫》,与比尔·兰塞姆伙合著了《目标:太空》的续集《耶稣事件》《拉撒路效应》《提升的因素》。他还帮特里·布鲁克斯写作生涯的第一部小说《沙娜拉之剑》作了非常积极的评论。 ---- **转折与晚年** [{{ :科幻作家:5ad5bf8dn7aa5f675.jpg?200|《沙丘4:沙丘神帝》}}] 妻子贝弗莉的健康因1974年接受癌症手术每况愈下。 1984年2月7日,贝弗莉·赫伯特去世。在1985年版的《圣殿:沙丘》后记,弗兰克·赫伯特为她写了悼词。 同样在1984年,由制片人大卫·林奇拍摄的电影版《沙丘》上映,尽管被大众给予厚望,而且制作经费高昂,但这部影片的国内票房成绩却异常惨淡。 不过,在北美之外的地区,比如欧洲和日本,该片在商业上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还是在1984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 ”的第五本小说《沙丘异教徒》(Heretlcs of Dune),此书被众多沙丘爱好者视为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 1984年末,赫伯特终于走出阴影,在次年与特里萨·沙克尔福德(Theresa Shackelford)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1985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圣殿:沙丘》(Chapterhouse:Dune),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单个作品。(选集《眼》同年出版,《人的两个世界》出版于1986年) 1986年2月11日,由于胰腺癌手术后的肺栓塞,赫伯特逝世于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终年65岁。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长大,但成年后信仰佛教禅宗。 ---- **《沙丘》续写** 弗兰克·赫伯特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资料,内容包括情节上发生于《沙丘》之前的“沙丘宇宙”的历史,以及他计划创作的《沙丘》续集的大纲。在随后的日子里,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布瑞恩·赫伯特和另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凯文 ·J·安德森利用这些资料,共同创作了一系列“沙丘前传”小说,并且还准备创作情节上与《沙丘牧师会》有继承关系的后续作品,即《沙丘猎人》(Hunters of Dune)和《沙丘沙虫》(Sarldworms of Dune),这两本书将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出版。 =====获奖记录===== ^ 获奖时间 | **作品** | **奖项** ^ 结果 ^ | **雨果奖** |||| | 1977年 | 《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 | 长篇小说奖 | 提名 | | 1966年 | 《沙丘》Dune | 长篇小说奖 | 获奖,并列 | | 1964年 | “沙丘世界”“Dune World” | 长篇小说奖 | 提名 | | **星云奖** |||| | 1966年 | 《沙丘》Dune | 长篇小说奖 | 获奖 | | **轨迹奖** |||| | 1988年 | 《沙丘制造者:科幻小说大师的见解》\\ The Maker of Dune: Insights of a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 | 纪实作品 | 第十三名 | | 1986年 | 《沙丘牧师会》Chapterhouse: Dune | 科幻小说 | 第二十位 | | 1986年 | 《眼》Eye | 作品集 | 第十九名 | | 1985年 | 《沙丘的异教徒》Heretics of Dune | 科幻小说 | 第十七名 | | 1983年 | 《白色瘟疫》The White Plague | 科幻小说 | 第十九名 | | 1982年 | 《沙丘神皇》God Emperor of Dune | 科幻小说 | 第六位 | | 1982年 | Nebula Winners 15 | 作品选 | 第二十六名 | | 1978年 | 《多塞迪实验》The Dosadi Experiment | 科幻小说 | 第七位 | | 1977年 | 《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 | 长篇小说 | 第四位 | | **其它奖项** |||| | 1989年 | / | Interzone Readers Poll\\ 史上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 | 第六位 | | 1978年 | 《赫尔斯特伦蜂箱》Hellstrom's Hive | Prix Apollo(法国) | 获奖 | | 1974年 | 《沙丘》Dune | 日本星云奖 | 获奖 | =====主要作品===== **《沙丘》系列作品** ^ 年份 | **书名** | **备注** | | 1965年 | 《沙丘》(Dune) | 《沙丘》三部曲\\ The Great Dune Trilogy | | 1969年 | 《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 | ::: | | 1976年 | 《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 | ::: | | 1981年 | 《沙丘神皇》(God Emperor of Dune) | 第二个《沙丘》三部曲\\ The Second Great Dune Trilogy | | 1984年 | 《沙丘异教徒》(Heretics of Dune) | ::: | | 1985年 | 《沙丘牧师会》(Chapterhouse:Dune) | ::: | ---- **非《沙丘》系列作品** |**年份**|**书名**| **英文名** |**备注**| |1956年 |《海龙》 |The Dragon in The Sea|| |1966年 |《初级智慧》 |The Green Brain|| |1966年 |《目标:太空》 |Destination: Void|| |1966年 |《海森堡之眼》|The Eyes of Heisenberg|| |1968年 |《天堂制造者》 |The Heaven Makers|| |1968年 |《斯陶嘎关口》 |The Santaroga Barrier || |1970年 |《替罪之星》 |Whipping Star|| |1972年 |《心灵捕手》 |Soul Catcher|唯一的非科幻小说| |1972年 |《造神者》 |The Godmakers || |1973年 |《赫尔斯特罗姆的蜂箱》 |Hellstrom's Hive || |1974年 |《在压力下》 |Under Pressure|| |1977年 |《多塞迪实验》 |The Dosadi Experiment || |1979年 |《耶稣事件》 |The Jesus Incident |与比尔·兰塞姆合著| |1980年 |《直接下降》 |Direct Descent|| |1981年 | |Nebula Winners 15|选集| |1982年 |《白色瘟疫》 |The White Plague|| |1983年 |《拉撒路效应》 |The Lazarus Effect|与比尔·兰塞姆合著| |1985年 |《眼》 |Eye|作品集| |1986年 |《人的两个世界》|Man of Two Worlds|与布瑞恩·赫伯特合著| |1987年 |《沙丘制造者:科幻小说大师的见解》|The Maker of Dune: Insights of a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纪实作品| |1988年 |《提升的因素》 |The Ascension Factor|与比尔·兰塞姆合著|| =====人物思想===== **政治态度** [{{ :科幻作家:220px-eye-frank_herbert.jpg?200|Eye}}] 赫伯特是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的远房亲戚,称其为“乔表哥”。然而,赫伯特对麦卡锡的反共黑名单感到震惊,并认为麦卡锡主义将危及美国公民的基本自由。 赫伯特认为,政府用谎言来保护自己,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爆发后,称美国总统尼克松无意中教了人们一个不能信任政府的教训。 ---- **社会学贡献** 弗兰克·赫伯特有一群几乎狂热的读者,他们阅读赫伯特写过的所有小说和非小说类文章,并将赫伯特奉为精神领袖。正因为受到一部分爱好者如痴如狂的崇拜,赫伯特也时常被人指责说他试图通过小说制造宗教狂热。 赫伯特小说中涉及到的关键主题有: 对领导权的关注。他深入探究了人类容易盲目跟随拥有超凡人格魅力的领袖的倾向,并且钻研了官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各种优缺点。 赫伯特是第一个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这两个概念的科幻作家,他强调人类的思维必须有系统性和预见性。 宗教、政治和权力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进化。 人类的潜能和人性的诸种可能的表现。 理性和疯狂的本质。 能够改变人的意识的化学物质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语言怎样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 社会生态学。我们的本能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社会。 ---- **沙丘世界** 通过科幻小说,弗兰克赫伯特试图探讨诸如哲学、宗教、心理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赫伯特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化问题的深入思考。 但是,赫伯特也相当谨慎,他从不在书中向他的读者提供他所探讨的问题的固定答案。 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沙丘》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就像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异星异客》一样,赫伯特的《沙丘》将更多的文学元素注入了科幻小说之中。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说想要成功,就必 须具备精彩的技术构思,人物和情节往往都被忽视了。《沙丘》是所谓“软科幻”的杰出代表。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术描写,以便能着重探讨人性,并思索人类和人类制度的变迁方式。《沙丘》是第一部“生态学科幻小说”。赫伯特是科学观念的伟大普及者,他的很多读者都认为是赫伯特引导他们了解了哲学和心理学。通过《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态学”这个科学名词为大众所熟识。在《沙丘》广受欢迎之后,赫伯特开始在许多大学中举行讲座,向学生们解释沙丘居民和我们人类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似性。 最后,《沙丘》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史诗般的世界。《图书馆杂志》评价说:“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弗兰克想象出了“沙丘宇宙”中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包括术语表、引文和历史资料等,给读者以无比生动翔实的感觉,而在《沙丘》之前,没有一部科幻小说能营造出如此细致人微的真实感。 1992年,Cryo Interactive公司制作了基于《沙丘》小说的同名电脑游戏,并且成为即时战略游戏的始祖,为以后的《命令与征服》和《星际争霸》等风靡世界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2001年,《沙丘》被美国的科幻频道改编成同名电视系列短剧,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于是,科幻频道又在2003年将《沙丘》的后续作品《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也改编成了系列短剧,短剧的名称统一为《沙丘之子》,该剧赢得了2003年美国电视剧最高奖艾美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丘》将继续散发不可抗拒的强大魅力。让所有读者为书中瑰奇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人物评价===== [{{ :科幻作家:91i3w1bx5gl.jpg?200|《沙丘3:沙丘之子》}}] **弗兰克·赫伯特**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几位科幻作家之一,有两个庞大人群对他所创造的典型的科幻场景――**沙丘世界**――耳熟能详、敬畏有加,一个当然是科幻迷,另一个则是电脑游戏迷。根据赫伯特的名著《沙丘》改编的同名电脑游戏风靡世界,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即时战略类游戏的基本模式。 赫伯特在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前,他做过多种工作,什么记者、编辑摄影师、心理分析员,甚至潜水采蚝工等等。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发表于1952年,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他并没有成为科幻界的核心成员,他只是偶尔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那十年当中他写过的短篇故事连20篇都不到(这些作品中的大部他后来被收成了短篇集),但他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海龙》( The Dragon in The Sea),这部小说1955年开始在《惊奇故事》上以《在压力下》(Under Pressure)为题连载,是一部令人激动的优秀作品,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心理学知识。 1963年至1964年,伴随着《沙丘世界》(Dune World)在《惊奇故事》上的连载,赫伯特开始以一名高水平作家的身份崭露头角。紧接着,他又在1965年发表了《沙丘的先知》(The Prophet of Dune)。同年,这两部连载小说被合并成了单行本,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沙丘》(Dune)。《沙丘》获得了第一届星云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并同时赢得了雨果奖。 《沙丘》是一部异常错综复杂的小说,涉及了银河帝国、封建政治、超能力进化、宗教、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充满了难懂的宗教布道和惊心动魄的拜占庭式的阴谋。在这部巨著中,赫伯特成功地构筑了一个假想的神话般的世界:沙漠行星阿拉基上生活着巨大的沙虫和类似于游牧民族的弗尔曼人,那里出产被视为宇宙至宝的的可以延长生命、提高预知能力的香料。多种统治势力为此展开激烈的争夺,小说的主人公不情愿地但却不可避免地成了沙丘世界的救世主。这一系列并行的主题给科幻读者带来最前沿的阅读感受,因此《沙丘》的读者很快超过了百万,成为世界十大著名科幻长篇之一。 《沙丘》的成功不仅仅在作品本身,它还为赫伯特后来的一系列作品确定了一个模式。很快,他出版了《沙丘救世主》、《沙丘的孩子们》,《沙丘》的许多诱人之处在这两部作品中继续得以展现,它们连同《沙丘》一起构成了传大的沙丘三部曲(The Great Dune Trilogy)。 进入80年代后,赫伯特又推出了三部属于沙丘系列的作品:《沙丘神皇》、《沙丘异教徒》和《沙丘牧师会》,它们构成了第二伟大的沙丘三部曲 (The Second Great Dune Trilogy,1987)。它们使沙丘系列显得更加庞杂,它们无所不包,对赫伯特最初提出的一系列主题进行了深化。1984年《沙丘》被搬上的银幕,据说它为赫伯特带来了一百万美元的版权收益。 可以说,从1965年起,建造沙丘世界就成了赫伯特最主要的事业,但与此同时他还写了很多非沙丘系列作品,它们展现了赫伯特在题材开拓方面的才华,同样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其中,《初级智慧》涉及了进化为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变异昆虫。《目标:太空》涉及了人工脑科学的主题,焦点集中在在一艘太空船上一个人工智能的建造上。《天堂制造者》展现了长生不死主题。《斯陶嘎关口》描写一个高级智慧在一个孤立状态下的进化。 赫伯特的长篇作品还有很多,代表性的有《替罪之星》、《造神者》和《赫尔斯特罗姆的蜂箱》等等。 除了独立创作之外,赫伯特还与另外一位科幻作家比尔·兰塞姆(Bill Ransom)合作出版了《耶稣事件》等作品。应读者的要求,他们甚至合作编辑了一部《图解沙丘》(1978)对沙丘世界的生态、社会结构、历史等所有方面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诠释,由此也可看出沙丘系列受欢迎的程度。 弗兰克的作品阅读起来并不轻松。他的真正的意图是表达一种概念――不是科幻小说中常出现的那种装饰性概念,只是它们体现在过度复杂的情节和散文化的文体之中,而且这种文体往往不能与他思考的深度相比,这是他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不过,异常充实的内容所带有的吸引力有时会使读者放弃对外在的表现形式的苛求,至少,在赫伯特的小说是这种情况的特例。 ---- **写于赫伯特·W·弗兰克90岁生日之际:即便是一位未来学家也乐于回望** 文/[德] 海克·菲勒博士(德译英)[德] 苏珊娜·佩希博士(英译中)汪芸 Dr. Heike Piehler Translated by Dr.Susanne Paech & Wang Yun 赫伯特·W·弗兰克属于那些不同寻常的学者之一,对存在的一切都持有精准的看法,知晓我们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多见的老派的通才,有着令人惊讶的广泛兴趣。这位态度和善且多才多艺的人物在1980 年被授予教授头衔,作为自由作家已有60 个年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数载。他的意图不过是改变世界,使之变得更美好一些。 在我看来,未来绝不可能是预先设定的。在我们的社会中,总会响起这样的号召,即让我们思考希望生活在怎样的未来之中。而我们也专注于某些特别重要的事物:要做正确的事。不过,判断哪一条路会真正通向理想的未来总是不那么容易。我们所了解到的选择余地越大,间或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就越高。 赫伯特·W·弗兰克的终生成就不止一项。回顾他的人生,几部传记也无法写尽,将其中的任何一部单独提取出来都是一段完整的人生。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控制论专家、洞穴学者和哲学家。除去他维也纳特色的核心主题,即物理、数学与化学,他还将自己的兴趣拓展至心理学与哲学。1950 年,在维也纳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定居于德国的埃朗根和慕尼黑。 __致力于研究探索未来的一生__ 任何试图就他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所谓“精准描述”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流于狭隘的片段。他的多面性以及灵活性使得总结与概述完全不能成立——不过,赫伯特·W·弗兰克首先是一位热情洋溢的未来学家,尽管他一生的作品主题多样,但这是其统一的特征。在赫伯特的一生中,他曾因为在科学领域特殊的发现以及贡献而斩获诸多奖项与荣誉头衔。1980 年,他入选成为颇具声望的德国作家协会成员。其诸多重要的荣誉中包含了奥地利科学与艺术一等荣誉十字勋章,他于 2007年获得这项殊荣,而且是科学与艺术方面综合性的终生成就奖。当时,他被认为是“乌托邦文学”最著名的作者之一。他的小说、短篇故事,以及广播剧“主题不只是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还是有关可以设想到的未来的模式及其相关的哲学与伦理禅师的充满智慧的辩论”。 __科幻小说大师__ 2016 年,HWF(这是他经常使用的名字缩写)被欧洲科幻小说协会冠以“''欧洲科幻小说大师''”称号。这是该头衔首次被授予德语作家。这位科幻小说大师乐于将自己首先定义为“一个作家”。早在儿童时代,他就阅读了许多乌托邦小说和幻想类的文学作品。所谓的“**现实主义乌托邦**”,意味着此类文学小说被限定在科学概率以及可预见的人类社会在未来的状态的相关理念的范畴之内,而赫伯特对于这一类小说总是抱有特殊的兴趣。1960 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即题为《绿色彗星》的短篇故事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运用了极其简洁叙事风格,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乌托邦超短篇小说模式”。他因为该出版物而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这本书被不断再版。弗兰克的文学作品总计达 21部科幻小说,约 230 个短篇故事以及 12 部广播剧。作为作家,他获得了汉斯·埃塞尔伯恩教授/博士的敬重。后者是一位研究文学的学者,同时也是弗兰克著作的专家,目前正与乌尔里希·布洛德合作筹备弗兰克作品全集。 __计算机艺术先驱__ [{{ :科幻作家:10.png?1200 |赫伯特与计算机艺术}}] 自然以其多种形式,包括微观的与宏观的,地表以上和地表以下的,令赫伯特·弗兰克兴致盎然。自童年起,他就开始用相机捕捉各种形态与结构。1950 年,他在自己闲暇时开启了一种奢侈的爱好 :成为一个满腔热情的洞穴学者。这项活动为他打开了通向石灰岩山脉地下区域的大门,此前没有人涉足该领域。他的另一项特殊兴趣则是运用迥异的媒体创造结构。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了“实验摄影”系列,是当时控制论圈子里唯一在艺术领域活跃的人物。这些早期的实验可以被视为后来计算机艺术发展的起点,远远早于电脑的出现。他在完成研究后不久,自行设计了所谓的“超级照片”。它们可以理解为诸如打字机、葡萄或是火柴之类的真实物体的抽象图像,不过,都被置入了全新的“照度”和 X 射线,以期得到某种精准的形式。弗兰克进一步运用间歇性的和偏振光展开实验,并将自己目睹的现象拍摄下来。他与安德烈亚斯·胥布纳合作创作的《光的形式》系列就是基于一根被打了光的移动的电线。一种被誉为“生成式图片”的艺术形式就此诞生。弗兰克以这种方式探索数学图形的范畴,并最终抵达计算机图形以及计算机艺术领域。如今,他被视为早期电子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该领域,他自最初始的阶段,并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具有决定性的贡献。尽管他严格遵从理性美学的指导方针,但还是存在这样的疑惑,即除了科学家和作家的身份之外,他究竟是否算得上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而他自己则更倾向于被视为“计算机艺术的先驱”。他在全球享有声望,有丰富而高水准的作品,这一切都有据可查。虽然弗兰克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位实验者,但事实上他的确是一位公认的、蜚声国际的艺术家。 __模拟计算机与示波器__ 弗兰克很早就开始将数学规律视觉化,并创建了柔软的振荡曲线。它们被部分叠加,似乎在二维的显示器屏幕上进行了空间拓展。为此,他首次使用了电脑。这台模拟机是由友人、维也纳物理学家弗兰茨·莱曼在 1954 年为他打造的,除了基本操作之外,甚至可以进行分化与整合。弗兰克运用该设备创建了波形。这是通过精确的描绘、微妙的区分,由飘渺的光所产生的、具有极大美学吸引力的图形。他的波形图是通过模拟计算机创作的稍纵即逝的曲线,与本·F·拉普斯基经由示波器进行的探索方式一致,只不过他通过摄影将这些图形定格为永恒。1959 年,赫伯特·弗兰克的首次个展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举行。早在六七十年代,他就为当时仍处于萌芽状态但引起广泛讨论的计算机艺术国际展提供了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形作品。[6]除了参与众多的活动之外,他还是一位媒体艺术家。他首先运用的是模拟技术,继而是混合系统,最终是数码计算机,而且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从未间断,诸多艺术作品感人至深。这些作品因在图形、图像生成以及多媒体方面的功能,对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如欲阅读全文请浏览附件{{ :科幻作家:写于赫伯特_w_弗兰克90岁生日之际_即便是一位未来学家也乐于回望.pdf |写于赫伯特·弗兰克90岁生日之际:即便是一位未来学家也乐于回望.pdf}} =====参考资料===== * [[bdbk>弗兰克·赫伯特]] * [[wp>Frank Herbert]] * [[https://www.dunenovels.com/author/frank-herbert|《沙丘》官方网站 -赫伯特·弗兰克]] * [[https://www.fantasticfiction.com/h/frank-herbert/|Fantastic Fiction -Frank Herbert]] * ^张文志. 科幻与现实的同质异构[N]. 台州日报,2017-07-22(004). * ^海克·菲勒,苏珊娜·佩希,汪芸.写于赫伯特·W·弗兰克90岁生日之际:即便是一位未来学家也乐于回望[J].装饰,2017(05):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