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历届十二任社长访谈

受访者:
宋宁宇(2005年社长)
王丰(2008年社长)
程云飞(2009年社长)
琚映云(2010年社长)
刘晶晶(2010年副社长)
赵崇书(2011年社长)
杨艺华(2012年社长)
李世先(2012年副社长)
李博贤(2014年社长)
周征宇(2015年社长)
陆家钰(2018年社长)
曹垠海(2020年社长)

采访者:河流
采访时间:2022年4月22日至24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部分历任社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部分历任社长

河流:最早什么时候接触科幻?

宋宁宇:最早接触科幻是1998年在小学。

王丰:2000年小学的时候迷上了杨鹏的科幻小说,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小说还是小众,也从日本漫画借鉴比较多,但对中国孩子来说还是打开了科幻的大门。

程云飞:2002年小学的时候通过《科幻世界》杂志接触的。

琚映云:2002年小学的时候接触到《科幻世界》杂志。

刘晶晶:最早是高一接触凡尔纳三部曲,2008年上高二时学校边上的报刊亭开始卖《科幻世界》杂志,就入坑了。

赵崇书:1999年左右在家里翻出了一本《物理世界奇遇记》,后来又在新华书店买到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此后开始对科幻有兴趣。

杨艺华:2000年小学的时候在亲戚家中看到《科幻世界》杂志,之后陆续接触各类科幻作品。

李世先:2001年接触《科幻世界》杂志,那时候我9岁,然而5块钱一本的《科幻世界》对当时的我来说很贵,所以往往翻来覆去读很多遍,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10月刊何夕的《故乡的云》,2004年升入初中,买杂志的钱多了些,在《科幻世界》上一直追完大刘的《三体》。

李博贤:最早接触科幻是2010年在高中接触到《三体》第三部,后来逐渐开始阅读刘慈欣的其他作品,然后是何夕和王晋康等科幻作家的作品。

周征宇:最早是2007年左右在初中接触到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算是埋下了种子。

陆家钰:最早是2014年高中去报亭买《科幻世界》,然后知道了刘慈欣《三体》。

曹垠海:2008年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看范文书里的想象类作文,现在还记得一个未来人制造了一个完美的机器人“合美”。这位合美从出厂开始狂做七个月的题,解决了人类绝大部分的难题;但是一辆失控拖拉机却闯上人行道把正在走路的“合美”撞死了。因为她是完美的,绝对不会违反交通规则离开人行道,虽然可以躲开但没有躲,“合美死了,只活了七个多月。”可惜能做出这道题的她已经无了,而这道题对剩下的人类来说还为时尚早。

高中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嫖完了《三体》,又从同学那里看到了第一本《科幻世界》;而在等新一期出刊前的时间里,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别的东西看,2016年上高中才真正了解科幻这个概念。

2014年8月,南航科幻协会正式拥有第一个社徽
2014年8月,南航科幻协会正式拥有第一个社徽
2014年制作的图书借阅卡
2014年制作的图书借阅卡
2014年制作的图书借阅卡
2014年制作的图书借阅卡

河流:您在任期间科幻协会情况怎么样?

宋宁宇:开始人少,后来发展了很多人,做了很多活动。

王丰:我进来的时候刚好前一届的科幻协会会长换届,又和我都是国防生,加之比较感兴趣科幻,协会属于大家众乐型,压力不大,兴趣相投就加入了。

程云飞:当时科幻人数不是很多,加入加入科幻协会算是机缘巧合。

琚映云:2009年大一,我凭着对科幻的热爱加入科幻协会,当时协会大约几十人,会员们都是科幻的爱好者,氛围很好,但是在学校中还是小众社团。

刘晶晶:大一社团招新进的科幻协会。那时候是五星级社团,很有爱的,会定期组织看电影团建,大家还会互换图书交流感想。那时候是宣传部干事,想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就在机房里做了一期社报《幻彩飞扬》,不过没有什么反响,再加上期末考试和异地恋就停掉了。

赵崇书:算比较小的社团吧,喜欢看科幻小说的人不多。

杨艺华:社团招新,直奔科幻协会“摊位”,协会人员配置齐全,人均副部长(bushi),协会有观影、科幻沙龙、书籍借阅等日常活动。

李世先:借书、观影、烧烤。

李博贤:接手的时候就剩几个人了,后来请吴岩老师等一些科幻作家或从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并重新置办了书籍,慢慢吸引了一些人气。

周征宇:刚进大学时感觉科幻协会已经日薄西山了,日常协会管理层只知道2014年社长李博贤和2013年社长冯佳蕾。

曹垠海:升入大学才发现还有科幻协会这样的东西,大概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社团之一吧。

陆家钰:当时刚开学,在社联小册子上翻到科幻协会QQ群就加进来了,协会成员都是一群怪人,水群混熟了,活动不多但大家都玩得很好。

2010年12月17日,刘晶晶独立制作的协会会报
2010年12月17日,刘晶晶独立制作的协会会报

河流:和其他高校科幻协会有没有做联系?现在还有他们的联系方式吗?

宋宁宇:南京的科幻协会当时都有联系,现在都没有了。

王丰:当时协会比较小,总共不超过5人,好像一度因为人数不够不给批活动教室和协会地位,也多亏其他会员和学长帮忙,和其他协会一起做活动,找兴趣相同的同学加入,最后才一起坚持了下来。所以我印象中和其他学校联谊较少。

程云飞:和中国药科大学的科幻协会一起办过活动,会长叫汪红迎。

琚映云: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科幻协会有联系。

刘晶晶: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科幻协会有联络,参加过南大组织的座谈会。

赵崇书:非常开心能够通过科幻协会认识这么多喜欢科幻的同学。

李世先:科幻爱好者向往科技类幻想,也愿意把这一美好分享给其他人,所以到了大学就第一时间加入南航科幻协会并在大二成为干事、大三成为副社长。印象中和南京大学有过交流活动,读书会、科幻小说征稿。

李博贤:和其他学校的科幻协会在线上进行过合作与活动,也参与了稞米网等科幻宣传组织的一些工作,工作以后就没有联系了。

周征宇:当时南京有个42研究所,把南京高校科幻协会联系在一起,参加过几次沙龙和活动。

陆家钰:只有当时同届两三个会长的QQ号,当时南京工业大学的付昌义老师会举办一些活动。

曹垠海:任职的一年时间里一直在被疫情重拳出击,和其他学校的科幻协会联系只限于线上交流了。

河流:这样一段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

宋宁宇:美好的回忆。

王丰:应该说算是进一步巩固了对科幻的爱好,在协会期间我读到了大刘的《三体》,然后又买了珍藏版的《银河英雄传说》,这两本书我一直保留到现在,到现在家里还有看科幻小说的习惯,虽然现在科幻的界限没有以前那样分明了,但大学时期无疑是我个人科幻兴趣发展和对科幻认知的黄金时代。

程云飞:没什么影响。

琚映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拓宽了对科幻的了解。

刘晶晶: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开心的回忆,至今仍然很喜欢科幻,会一个人跑去看《三体》舞台剧,周末买本《科幻世界》享受一下午,还参加过上海浦东科幻协会办的产业论坛,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杨艺华:科幻在当时算是小众爱好,有一个地方,可以结识一群科幻迷,大家一起组织活动,一起插科打诨,一起烧烤一起淋雨,就是最好的收获。

李世先:我和上一届社团没有将社团发展壮大,举办活动也比较佛系。我喜欢阅读科幻小说,但是我写的不好,创作不来科幻。但有几个社团干部都是真心喜欢着科幻,会员和干事之间敞开心扉交流,真正是找到了自己的同好。主要的活动有观影和借阅以及征稿,团建爬山聚会,感谢当时一起努力的部长和干事们,认真又细心地组织着科幻协会的日常活动,让会员仍然能享受到在“社团”中的一些“权益”,科幻协会在我们这一届虽然如绵绵细流,但是延续了下去。

李博贤:了解到喜欢的事情变成事业所带来的挑战和快乐。

周征宇:科幻小众早已有所预料,但即使这样还能薪火相传,我备受鼓舞。

陆家钰:感觉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段经历,认识的朋友也好,参加的活动也好,都印象很深。

曹垠海:认识了更多的人,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河流:现在从事的工作和科幻还有关系吗?

宋宁宇:现在在美国做工程师。

王丰:有百分之一的关系吧,当初喜欢《星际迷航》,后来毕业了就去了救援队修直升机,现在在航空公司继续干机务,跟着飞机全国跑,也算是迷航吧。

程云飞:做科幻换皮的手游,勉强扯得上关系。

琚映云:没有直接关系,从事科技情报工作,能接触到前沿科技发展,有种亲眼看着科幻迈进现实的感觉。

刘晶晶:关系可能是都偏向理科,我现在是做精细化学品配方和技术服务的,能对不同物质的配比变化保持热情,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求知欲,这也是喜欢科幻带给我的吧。

赵崇书:现在是强度工程师,也算科幻作品当中的常见职业吧,是不是可以勉强算有关系。

杨艺华:现从事核电项目工程设计,从科幻的角度看还是有关系的。

李世先:现在主要从事保密性质的航天研究工作。

李博贤:现在从事AI算法工程师。

周征宇:现在担任初中科学老师。

陆家钰:我还在读研究生。

曹垠海:还在上学。

河流:感谢十二位前辈抽空参与本次采访,为我们还原了有关南航科幻协会的一些整体样貌。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河流的头像河流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下午2:46
下一篇 2022年4月27日 下午9: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