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航天爱好者褚岩

受访者:褚岩
采访者:河流

航天科技所带来的民用领域技术进步将引起一批科幻写作热潮

河流:您是一位资深的航天爱好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因为怎样的原因入坑航天领域的?又是怎样入坑科幻的?

褚岩:开始入坑航天领域应该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过生日去书店想买一套早就计划好要买的漫画书,但是店员推荐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版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间就对漫画书失去了兴趣,非要买这套百科书,最终抱着它回了家。这套书有四本,第一本是科学技术卷,第一章就是宇宙太空,后面一章就是航空航天。于是乎看着看着就入坑航天了,还经常讲给同学听。

河流:可以和我们讲讲您最感兴趣的航天火箭或技术吗?

褚岩:最感兴趣的火箭:长九,或许以后还会有更大的化学火箭,但长九用到的发动机基本上就是传统化学推进发动机的巅峰了。

最感兴趣的技术:虽然各式各样的计划书和科幻作品描绘了未来人类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但由于寿命所限,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看到的发展是比较有限的,不得不说这是个遗憾。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可以期待,比如对月球的开发,不出意外过二十年就来往地月之间的飞船就会非常频繁了。

因此我比较感兴趣于将来美国主导的深空之门空间站和中国主导的月面实验室(以提出时间为序)。这俩设想都是针对地月空间开发的,但走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河流:您怎样看待中国航天现景?存在哪些竞争优势和缺点?

褚岩:起步较晚中国航天现在发展得相当不错(全靠同行衬托),多点开花,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猎。竞争的主要优势可能有巨大且相对齐全的工业门类作为支撑,国家政策相对具有连续性,有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行稳致远。

当然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宣传岗跟不上技术岗,没有真正利用好每次发射的机会(中国航天发射很少给直播,大多只是给剪了又剪的480P画质的“精彩”回放。不过最近嫦娥五号的发射和采集月壤都有直播,并且嘉宾解说水平相当高,这也证明现在不是有无能力做好科普的问题,而是愿意与否的问题)进行科普,不利于从小培养公民的航天情怀。可能有很多知乎er在讲待遇问题,实际上航天口的待遇不差了,这一点上不要人云亦云。

河流:您有看过科幻作品吗?如果有,可以同大伙简要地说说嘛?

褚岩:看过,主要看的还是大刘(刘慈欣)的(全部)作品。

河流:您怎样看待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

褚岩:天问一号还在奔火途中,明年除夕进入环火轨道,它最大的意义就是中国第一次行星探测,最大的看点是目前只有美国搞成的火星车;嫦娥五号以目前看基本上稳了,它最大的意义是验证中国载人登月相关技术。

河流:您是否期待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对此有什么愿景?

褚岩:非常期待。空间站是纯粹的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终点,也可以说它是目前人类航天科技成果的最高体现和集大成者。天宫空间站运行之后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射就会进入常态化,它的应用也会带动中国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航天科技进步带来的民用领域技术的进步也值得期待。

河流:除了中国航天,您还对其他领域有什么关注吗?

褚岩:我还比较关注各国在探月、探火等地外天体探测方面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航天器,绝大多数还是在围绕地球运行,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词讲,这些航天器归根到底还是在地球上进行“内卷”,而地外天体探测是外向性的。过去地外天体探测基本上就是美国一家在做,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探测计划,无论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如何,提出总比不提出要好。

各国都取得一定进展这种情况会比美国一枝独秀这种情况产生更多的竞争,竞争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最主要源动力之一。期待人类能够继冷战中简单粗放的太空竞赛之后,开启新一轮理性的、有益的并且是可持续的地外空间开发竞赛,人类能够真正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太空。

河流:我还注意到您对天文有着异常独特的兴趣。可以和我们讲讲这方面你的感受吗?

褚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个胸怀宇宙的孙连城,这里胸怀宇宙是带贬义的。但大家确实可以思考一下:除了少数航天员,几乎全部的人类及其先祖,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他们的出生与死亡,他们的喜悦与悲伤,这一切全部都局限在这个半径6300多公里的小小的星球上。光的速度在真空中约为每秒30万公里,光年是个长度单位,代表真空中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距离,而以地球为中心的可见宇宙,其半径是137亿光年。所以地球上发生着的一切,和宇宙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

河流:您怎样看待成都2023年的申幻?

褚岩:中国城市申办世界科幻大会我是支持的。大刘(刘慈欣)及其作品与衍生作品近几年确实火了,但中国科幻目前也只能说是星星之火的状态,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乃至投身于中国科幻。

河流: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陆续去世,有的观点认为,那个时代出现的大家太多,现在时候差不多已到,很多优秀科幻作家都已经迈过了60大关,接下来还会有这种新闻,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褚岩: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我相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公民对科学的认知的提升,以及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人类科技的发展,科幻在中国会有更深厚的土壤,这样就会有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家在中国诞生。

河流:感谢您抽空参与本次采访。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2)
河流的头像河流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0年12月8日 上午12:41
下一篇 2020年12月8日 上午11: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